沉默時才能思考做決定

一說到溝通,我們難免想到好口才,也難免想到雙方因為無話可說而產生的尷尬。但事實上,溝通除了“口吐蓮花”“口若懸河”之外,沉默同樣是必需的一部分。

試想一下,溝通的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最終的結局多會是不歡而散。這是人類心理的一種通病,或者稱為一種欲望:在他人說出上句話時,我們一定要接出下一句才覺得妥當,否則就有理屈詞窮之嫌。這其實就是一種說服欲、好勝欲在內心的膨脹所致。

此時,如果有一方能保持適度的沉默,雙方的氣氛便會平和很多。而在沒有爭吵與競爭的環境中,人的情緒是趨於理性的,這對於問題的解決隻會更有利。

原一平是日本早期的金牌推銷大師。他從事保險推銷從來沒有輸給過任何人。人們很難相信,就是這樣一個推銷大師,在麵對顧客時,總會留出適當的沉默時間,以給顧客思考的機會。

有一次,原一平向一位出租司機推銷保險。其他人都不看好,認為一個出租司機是沒有什麽能力買保險的。原一平找到那位司機時,那位司機說:“你們不要對我下什麽工夫,我是不會買保險的,因為我本來就有車帶的保險。”原一平並沒有放棄,而是請這位司機去自己的公司看有聲影片。

在當時,民間流行的多是黑白無聲影片。在原一平的公司裏,卻有一台彩色有聲影片放映機——這一直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地方。出租車司機也不例外。他認為,這是感受一下有聲影片的良好機會,於是非常高興地應原一平的邀請去了。

去的時候,他做好了準備,因為他知道,推銷員都是能說會道的,一定要沉下臉,保持內心的克製才行。

但是,那位司機並沒有想到,原一平卻由始至終都沒怎麽說話,除了與他正常打招呼,端茶之外,便開始放映彩色有聲影片。

原一平放的是一部專門介紹保險的影片。出租車司機津津有味地看著。當影片結束時,熒幕上打出一句話:“它將為你及你的家人帶來些什麽呢?”

看到這句話時,司機沉默了。他看了一眼原一平,原一平也保持著沉默。這讓他心裏更加不安,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麽。司機開始回想有關保險的問題,從他的臉上就可以看出,他心裏經過了一番非常激烈的思考。

當原一平再給他倒一杯茶的時候,司機突然問:“現在這種保險還能買到嗎?”

原一平點頭,微笑著拿出保險合同。很快,那位司機便簽下了一份高額保險合同。

美國心理學教授古德曼說:“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這就是說,沉默是人們思考的開始,一個人在思考時必須要沉默,而隻有思考之後才會做出最理智、冷靜的決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溝通結果。

在上述事例中,在司機進行思考時,如果原一平忍不住開口,要趁熱打鐵,就很可能會給司機帶來“推銷圈套”的感覺,從而果斷放棄購買保險。但原一平保持沉默,這讓司機產生了內心的不安或者說愧疚感,於是最終簽下合同。

古人認為,做人應該“訥於言而敏於行”。雖然溝通是語言的產物,但溝通目標卻是行為的產物,我們若隻會喋喋不休,便給人膚淺、不安於事的心理感受。這隻能讓對方多在心裏打幾個問號:與這樣的人合作是不是保險,與這樣的人溝通是不是隻停留在說的層麵上?這顯然不利於溝通,自然也很難讓雙方達到各自想要的目標。

因此,我們縱然口才了得,縱然品質優秀,但在溝通時也不妨留一點沉默的空間給自己。這同時更是給對方留出的思考時間,它能讓雙方的“尖銳”觀點得到輕鬆回避,也能讓我們傾聽對方更多的觀點以及意見。古希臘有句諺語,叫作“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這就是我們為什麽要保持沉默的原因:它會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當然,在溝通中利用沉默是一種技巧,我們不應該過長時間的沉默,或者一直不說話。凡事有個度,沉默的時間過長,會給對方帶來尷尬,也會讓自己陷於不利。傾聽時,或者保持沉默時,一定要把握適當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分鍾最恰到好處。如果我們沉默時,對方也無話可說,則要迅速調動思想,轉換話題,打破僵局才是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