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平等委婉地去溝通

有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確實,不論什麽時候,我們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特別是與人溝通時,如果心態不對,致使出言不遜,那就容易變為事難成,溝通無望的事實。因為溝通是必須建立在雙方信任、了解、平等基礎之上的。隻有雙方達到以上應有因素,才可能產生良好、積極的互動。一方氣勢淩人,一方唯唯諾諾,是算不上溝通,隻能被稱為命令。

法國某著名大集團總裁溝通能力極強,深受他人尊重。據說,隻要這位總裁出麵,就沒有談不成的生意,更沒有達不成的合作。

有一次,電視台記者對這位總裁進行了采訪。

記者問:“是什麽讓您如此成功呢?”

那位總裁笑了笑,說:“沒什麽特別的訣竅,不過是與人達成充分溝通而已。”

記者想了想,說:“這麽講的話,就是成功的訣竅在溝通之中?”

總裁點點頭,說:“可以這麽說,隻要溝通順利,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

“那麽,與人順利溝通的訣竅是什麽呢?”記者窮追猛打。

“平等是唯一的訣竅。”總裁簡短地說。

“那您能給我們講講你是如何運用平等這一訣竅的嗎?”記者繼續說。

總裁沉思了一會兒,說:“我給你講個故事。上學時,我與導師一起去一家餐廳吃飯。用餐快要結束的時候,導師突然對服務員說:‘請幫我將烹製牛排的廚師叫來可以嗎?’服務員看了看導師跟前的盤子,裏麵的牛排隻吃了一半,另一半則留在那裏。他以為導師吃得並不愉快,再三說不好意思。但是,當廚師來到餐廳並一臉緊張地看著導師時,導師卻站了起來,說:‘真不好意思。牛排做得非常好吃。但是,我今年70歲了,我的胃口已經不允許我再吃大量的食物。所以,我要告訴你,不是你牛排做得不好,而是我的問題,我必須要剩下一半。’廚師聽完,眼裏閃著感激的淚光,非常誠懇地說:‘如果您下次還來用餐,請讓人告訴我一下,我會烹製適合您餐量的牛排’。”

說到這裏,那位總裁直一直身體,對記者繼續說:“我後來問過導師為什麽要特意向一位廚師說明原因。導師告訴我,如果我不說明原因,廚師就會產生挫敗感,認為自己的烹飪水平不好,甚至還會認為我是挑剔的顧客,從而在心裏埋怨我。而我告訴他真相,就是因為我們做人必須要時刻為他人著想,不論什麽事都要推己及人。這就是我在導師身上學來的訣竅。沒想到,我將它用在溝通中非常好用。”

是的,時刻為他人著想,由己及人就是最好的溝通方法,而這種由己及人最好的表現就在於同對方保持同等高度上。如果我們口口聲聲說自己與對方高度相同,為他人著想,卻在語言、氣勢、態度、行為等方麵表現出冒犯或者居高臨下的姿態,就會給對方帶來不開心,就會讓對方感覺不受尊重,這自然無益於溝通的順暢。

一個人可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將理解與認同至上,必將會受到他人由衷尊重的。如果我們在溝通中給對方同一高度,對方就會因此產生信任、感激、尊敬以及積極的回饋。這是溝通良好的橋梁,它能讓我們與溝通者達成共識,建立彼此互信的平台。

這種將對方與自己放於同一高度的溝通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換位思考。這可以讓我們快速達成與對方的良性溝通,得到對方的認同價值。而如果我們總在內心看不起對方,總自視比別人高一頭,那麽,我們在心態上就會產生一種優勢感,貶低他人的存在感,這樣的溝通是沒有辦法順利進行的。

英國有句諺語說:“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1公裏。”這就是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行為:從對方的立場出發,達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善於溝通的人,總是會多替他人的處境考慮,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待問題。相同的高度是清楚、明了對方感受的開始,我們唯有保持這一高度的平衡,溝通起來才會更順暢,更有效。不好直接表達的,那就在語言上“轉彎”

很多時候,在溝通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難以說出口或者難以回答的問題。這種時刻,直接閉口不言或者直話直說都不是高明的應對方法。因為我們不回答問題會讓對方尷尬,而我們若直接回答又會讓自己不好意思。

不過,對於善於溝通的人卻並不是難事。因為,遇到不好直接表達的問題,善於溝通者可以通過“轉彎”的說話方式表達出來。這種說話“轉彎”的好處就在於既能表現我們談話者的智慧,又能讓對方感覺到滿意。語言“轉彎”如同一種迂回戰術,它能讓我們一點一點接近溝通目標,又可以將溝通推向一種很高的境界。

看看那些有名氣的人,無不是這方麵的高手。

素有“世界球王”之稱的貝利,不僅球技了得,而且說話藝術也堪稱經典。

接受過無數采訪,回答過無數刁鑽問題的貝利,對與記者以及觀眾的溝通,已經研究透徹,非常嫻熟。

有一次,貝利打破了自己進球一千個的紀錄。這本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記者卻給他出了道難題:“貝利先生,你認為自己所有的進球中,哪一個踢得最好?”

顯然,這是一種沒有辦法比較的問題,不管怎麽回答都顯然不夠理想。貝利卻很輕鬆,笑著對大家說:“下一個才是最好的。”

全場哄然大笑,認為貝利的話不僅有思想而且含義深遠,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與貝利相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陸文夫在溝通方麵也毫不遜色。

他在美國紐約參加第48屆國際筆會時,有記者問他:“陸先生,您對性怎麽看?”

這明顯是讓人難堪的問題。在性這個問題上,中國人一直諱莫如深。如果回答不好,或者顯出不好意思,他就很可能引起他人嘲笑。

陸文夫並沒有多想,直接回答說:“西方朋友在接受禮物時,往往會當著送禮人的麵打開看,而我們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到客人離開之後才打開禮物的盒子。”

陸文夫生動的借喻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同時還巧妙化解了棘手的問題,更將中西文化的不同婉轉表達出來,不可謂不精彩。

應該說,說話“轉彎”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策略。我們必須要掌握這門學問,從而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無往不利。

有人說,做人一定要正直、坦率,有話就要直說,不能轉彎抹角。或許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我們是否想過,一個人因為說話過於直接,是不是容易產生唐突或者致使他人產生內心抵觸的後果呢?有時我們有話直說雖然很輕鬆,但聽的人卻因此而增加心理壓力。這對於溝通的順暢是沒有絲毫益處的,倒是委婉的“轉彎”,溝通雙方才會更加平和、友好。

當然,這並不是說“轉彎”式的委婉說話技巧才是溝通的最高境界,但作為一種口才技巧,我們應該將其視為溝通中的點睛之筆。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人麵前,適當地運用它,就可以減少對他人的傷害、損傷,更能輕鬆化解尷尬的談話氛圍。

畢竟,在與人溝通時,如果我們因為過於坦率而過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圖,顯然就沒有辦法達成最終目標。畢竟,每個處於溝通中的人都有其要守的底線,我們說很多話,無非就是將這個底線達成。直來直往的效果隻會讓我們失去底線的堅守,自然就不利於溝通。

當然,這種委婉的說話方式不隻是對領導、同事,哪怕是家人、朋友也一樣適用。因為越是良好的關係,越要注重嗬護。能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來表達自己意見或者反對的就堅決不要用有話直說來直接衝擊對方的情緒。同樣是一個意思,說得太過直接往往將對方逼入絕境,從而失去緩和的機會。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過:每個人都有與他人意見不相符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尊心與麵子觀念。我們如果過於直接,可能就會讓對方感覺顏麵盡失,自尊全無。而如果能委婉、曲折地間接表達,那效果也就不同了。可見,直接與“轉彎”在溝通中就猶如石頭和羽毛。我們與其抱著石頭直接去撞擊對方,遠不如用羽毛撓一下對方的癢,讓他自然而然地笑出來,如此一來,溝通才會變得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