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使用“歧義句”

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所答並非所問。我問的是美食問題,你回答的卻是科技。我們在說話和寫作時,語句表達都要求符合一定的語義和語法結構,這樣才能夠清晰地表達觀點。但由於語言本身的多義性,在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會出現像“噪音”一樣的幹擾,導致傳播效果不佳,產生判斷和理解的失誤。

這種表達的形式相同,但傳達的意義不同的句子,就被稱為歧義句。對話時一旦使用了歧義句,就容易導致對方的誤解,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有一位比較愛財吝嗇的地主,想給自己的兒子找一位私塾先生,但是又不舍得花太多錢,所以幾乎沒有人想給他的兒子當老師。後來,一位路過的秀才聽說此事,便自告奮勇去給地主的兒子當教書先生。他寫了一封自薦信,信上說“無米麵也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無銀錢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地主拿到這封信後大為高興。因為沒有標點,他便用自己的期望去理解。他覺得秀才的意思是指:“無米麵也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無銀錢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地主決定立刻聘用他。

第二天,秀才來到了地主的家裏。地主問他:“先生為何願意到我家來教書呢?”秀才說:“我的信上寫得一清二楚:‘無米,麵也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無銀,錢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您既然答應了這些條件,我當然樂意效勞。”地主一聽傻了眼,急忙命人把信取來,說道:“你信上不是這麽寫的啊!”秀才大笑,提起筆來在信上加了幾個標點:“難道我會胡說八道不成,您自己念給大家聽。”地主自覺沒麵子,隻好認了這樁“賠本”買賣。

在這個小故事中,秀才雖然是用寫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和聊天一樣,使用的是同樣的語言。由於他寫的那封信沒有標點,所以就造成了歧義。地主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解讀,但秀才想說的卻是截然相反的意思,最後“坑”了地主一下。

故事裏的秀才是故意耍小心機,戲弄一下平時不幹好事的財主倒也無妨。但我們在生活中卻要避免這種歧義的產生。因為語言上的歧義會加深主觀的理解,影響我們對事情的判斷。

比如:“你家的鐵窗真堅固。”——“鐵窗”易被人理解為“監獄”的代名詞,聊天時我們最好少用。還有的人會犯同音多義詞的錯誤,就是一個詞可以有多種理解,至於如何理解,就要取決於場合和聽者的心情。

有位在北京工作的白領曾說:“我是一個神經大條的人,經常說話不經大腦。有一次,老板到我們部門瞎轉,問我對工作有什麽看法。他輕易不下來一次,所以我比較激動,張嘴就說了一句:‘還是比較清閑的。’我用了‘清閑’這個詞,本意是想表達自己的工作效率高,任務完成得快。可是話剛說出口,我突然感覺,這好像是在指責自己的頂頭上司分配工作不合理,也隱約是在告訴老板下邊的員工在工作方麵都不夠盡心。果然,老板走後不久,上司就風風火火地衝進來,對我發起了脾氣。因為老板把他叫到辦公室,狠狠地訓了一頓。”

類似的情況在許多場合都有發生。由於關鍵詞的使用有誤,對方容易誤解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可是話一旦出口,又覆水難收,不好圓場。麵對這種情況,要提升自己遴選關鍵用詞的能力——對於一個重要的問題,在用詞上必須精確無誤,確保對方聽到後不會產生消極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