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連續提問,構建共同話題

有位美容師在跟旁邊一位洗頭的顧客聊天。她隻用了短短的2分鍾,就直接把那位顧客從“熱情的回應”聊到了“一言不發”。

美容師:“你的皮膚看起來不怎麽好呀?”

顧客:“是的,近期睡眠不足。”

美容師:“你是做什麽的呀?竟然睡眠都不能保證?”

顧客:“做銷售,最近有點忙。”

美容師:“你在附近工作嗎?是附近的住戶嗎?你住哪個小區?”

顧客:“哦,我不在這邊工作。”

美容師不知道該如何往下接,於是就又換了一個話題:“你知道嗎,皮膚不好都是因為你沒有睡好,你的黑眼圈好重的。”

顧客:“嗯。”

美容師:“你到底做什麽工作呀?不行就換一個工作吧?”

顧客:“嗯。”

美容師:“你可以選擇一個作息時間正常的工作。你平常還會做什麽呀?有其他合適的工作嗎?”

顧客:“嗯。”

也許是覺得顧客對這個話題還是不感興趣,於是,她又換了另一個話題:“哎,不行你就剪個短發吧!我們這邊做得很好,你剪短發後很方便的。然後你再辦一張卡,下次來的時候有優惠,你說是不是?”

顧客這次沒有任何回應,而且不難想象這位顧客下次打死也不會再來這家店。類似的場景,你有沒有遇到過呢?在大街上和消費、交際場所遇到陌生人時,有的人會好奇地把你當作一個外星人,恨不得將你解剖一遍。比如這位美容師,短短的幾分鍾內,竟然問出了一連串的隱私問題。這樣的問法,再能聊的顧客也不知道該怎麽接話,相反,會對其產生強烈的厭煩感。這就是典型的“查戶口”式聊天,其對於對話的傷害性是非常大的。

“查戶口”式聊天是極不友好的溝通方式

和任何人交流都要講究技巧,誰也不會把自己的隱私隨便告訴外人。高明的提問不僅可以使你達到了解對方的目的,被問者也會感到舒服——其中一個重大原則就是不要“查戶口”,離對方的隱私遠一點兒。

很多人都見過“查戶口式”的談話者。回憶兩個人當時的溝通,都是對方在不斷地提出各種各樣的涉及隱私的問題——從你小時候的求學經曆,到你如今的職業規劃;從你喜歡的顏色,到你如今的年齡,甚至是你父母的工作;從你的感情狀況,到你現在的住處,當下的收入……比警察審問的還要全麵。這種交流方式,讓人有一種被“強製審訊”的錯覺。你會感覺到,提問者根本不關心你,他不是想與你真誠地交流,隻是迫切地要獲得他自己想要的答案——你的個人信息。

畢竟,這種提問的方式在影視劇中警察審問犯人的時候才會出現:姓名?年齡?哪裏人?做什麽工作的?幾月幾號晚上幾點你在哪裏?為什麽出現在那裏?和當事人什麽關係?你們當時在做什麽?還有誰跟你們在一起?諸如此類。

以下“禁忌問題”,是在聊天中絕對不要涉及的。

A.年齡問題:國內外的聊天都有這個習慣,不要輕易詢問對方的年齡。在國內,長輩經常向後輩提出這個問題,但這並不是社交中的常態。因此,在對話中一般要繞開這個話題,除非對方主動提及。但這不意味著你應該告訴他你的年齡。

B.地址問題:除非是在商務溝通中涉及文書寄送,或其他場合有禮物需要收取時,否則,不要主動問及對方的居住地址或告訴對方自己的居住地址。一般而言,平時隻介紹一下自己大體的居住範圍就可以了。比如:“我住在北京海澱,你呢,也是海澱嗎?”但不要詢問是哪個小區。

C.收入問題:收入也是一個重要的隱私,不要詢問。你可以讚賞對方是屬於“高收入群體”,表達自己的羨慕,但僅此而已。不要試圖得到“每年收入多少萬元”的答案,更不要拿自己的收入數字去交換,沒有人願意告訴你。即使有人願意,你得到的數字十有八九也是假的。

D.情感問題:對方的情感和婚姻狀態是聊天的禁區,這個話題不論在何種場合都不應主動提及。事實上,就算對方和你聊到這個話題(向你求教),也應該保持恰當的謹慎。不少生活中的對話都因情感話題終結,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警惕性往往都很強。

E.家庭問題:比如你有幾個孩子,孩子的年齡、學校、學習情況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種習慣等,都是不建議列入聊天流程的話題。但在女性之間的聊天中,這可能是一個例外。當女人湊到一起聊天時,家庭問題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話題。

F.健康問題:在身體健康方麵,隱私性的疾病是不能在談話中觸及的。例如,你可以問對方的胃疼是否減輕了,表達你的關心,但絕不可以提及他的“性功能障礙”或“身體異味”等方麵的疾病。

G.性取向問題:“性取向”是聊天時的大忌,無論你如何理解及對方如何寬容此話題,都可能因答案的不同引發對方被歧視的體驗。同時,它也涉及一個與你有關的重要印象,使對方對你產生誤判:“你問這樣的問題,究竟想幹什麽?”

“查戶口”式聊天是很多人在溝通中非常容易發生的問題,有時是無心之過。之所以會選擇“查戶口”式的對話,是因為我們急切地想要了解別人,並與對方“建立聯係”。為了表示公平,人們也願意交換自己的信息。由於沒有什麽其他方麵的共同話題,所以隻能通過這種挖家譜式的“問問題”方式來建立聯係。

但是,這種行為是極其不友好的,溝通的效果也差。每個人都討厭這種“被盤問”的狀態。首先,人在被“連續提問”的時候是處於一種較為焦慮而不是放鬆的狀態,會產生提防心理。因為你首先是在“回答問題”,其次才是“交流”。人的潛意識會提示自己:這是不平等的,也是不友好的氛圍。最後,提問並不能真的構建共同話題,因為一問一答之間,一個話題就宣告結束了,沒有延伸性,所以良性溝通並不存在。

比如:“你在幹嗎?”

“我在吃飯。”

然後,話題就結束了。但是,為了強行延續話題,往往會繼續提問。比如:“在吃什麽?”“咖喱飯。”“自己做的嗎?”“不是。”“平時很喜歡咖喱飯嗎?”“還行吧。”時間就在這種口水式的無聊問答中一分一秒地流逝了。

如何避免“查戶口”式聊天?

有句話說:“人生何處不相逢?”與陌生人的交談並不可怕,無須緊張,也沒有必要產生過於拘束、不自在等消極情緒。隻要主動、熱情地同對方聊天,真誠、努力地探尋雙方的共同點,對話的效果就不會太差。

那麽,在交談時怎樣避免“查戶口”或“被查戶口”呢?有人會選擇對你提出很多的問題,就像前麵那些瑣碎的信息。雖然這些問題不很重要,但也可以降低你和對方聊下去的興趣。如果是你提出了這些問題,也會惹起對方的反感。

我的原則是——事先小心防範,事後設法加以糾正。

善於溝通的人之所以能把溝通氛圍營造得很好,他們不僅是言談幽默,而且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與不同類型的目標對象聊得好。

1.轉換提問的方式,使氛圍更融洽

如何防止“一問一答”的尷尬發生呢?作為提問的一方,你應該對發問的方式進行設計。比如來了一位南方客人,你如果這樣問:“你是南方人吧?”“你第一次來東北吧?”“東北可比南方冷多了吧?”等。對方恐怕隻好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是”或“對”。這不是好的開始。當然這不能責怪客人不健談,而是你這種笨拙的發問使對方也至多能回答到這個程度。如果你換一個問法:“這次來到新地方有什麽見聞?還習慣嗎?”“你覺得南方和東北最大的不同是什麽?”等。如果你問這樣的問題,對方不但可以介紹一些你所不了解的新鮮事物,還會使對方能夠充分地敘述自己的感受,讓對話的氣氛自然而且融洽。

2.給對方多種回答的選擇,提高交流的成功率

一定要記住:聊天時提出問題不是為了質問對方。提問的目的不是讓人為難,而是為了加深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提問不僅是征求對方的意見,更是增強互信的有效途徑。所以提問時要給對方多種回答的選擇,讓話題具備發散性。這樣也更容易營造一個友好、熱烈的談話氛圍。

比如: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麵吃飯,你想在點餐時照顧他的情緒,但又不知道他喜歡什麽。怎麽辦?你可以這樣問她:“你是喜歡甜口味的,還是鹹口味的,或是愛吃辣?”這就是話題的發散性。如此一來,對方能從容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也能與你很好地聊天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