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陷入對錯誤話題的“循環論證”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講的是一位平日沉默寡言的秀才宴請賓客。可飯菜都已經備好,隻等開席,還有一些客人沒有到場。秀才十分著急,便口無遮攔道:“哎呀!這是怎麽回事,怎麽該到的人不到呢?”

在場的許多賓客聽了十分不高興:“什麽叫該到的不到呀?那我就是不該到的人唄!那我走還不行嗎?”這些不爽的賓客找了一些借口便離開了。

本來人就沒有到齊,一些賓客還離開了,秀才此時更是著急,急忙說:“這可咋辦呀?這不該離開的人又離開了。”剩下的賓客聽到秀才這樣講,滿腹牢騷,心想:“你是說我才是應該離開的人嗎?”於是剩下的人也離開了不少。

僅剩的賓客中有人和秀才平日交好,知道他的脾氣,便好心勸告他:“你這樣說話,太得罪人了。”秀才無奈中嘀咕:“我又沒有說他們。”最終,僅剩的這些賓客也一個個生氣地離開了。

好好的一頓飯,為何會弄得大家不歡而散呢?實際上,秀才正是陷入了錯誤話題的“循環論證”,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解。這樣既破壞了現場氛圍,也給自己的人際關係製造了矛盾衝突。

錯誤話題的“循環論證”

一個合情合理的論證,需要有三個組成部分:第一是準確的前提;第二是邏輯嚴謹的推導過程;第三是正確的結論。

循環論證蘊含這樣一種邏輯結構——不僅可以從前提推導出結論,也可以從結論反推出前提。

但錯誤話題的“循環論證”是指,循環反複地闡明一種錯誤的觀點。記得在一期網絡綜藝《奇葩說》中,兩名選手在辯論和PK。蔡康永便指明其中一人是在犯錯誤話題的“循環論證”,也就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來回倒騰著說。

打一個比方:“蘋果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果!”——“為什麽蘋果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果呢?”——“蘋果是水果,它就是最好吃的水果。”——“你為什麽覺得蘋果是最好的水果?”——“蘋果好,是最好的水果。”在辯論賽中,循環論證經常隱藏於定義之中,經過包裝後會很難發現,也很有殺傷力。因為本質上這是一種流氓邏輯,用於辯論中不擇手段地“取勝”。

如果你不能說服別人,有時並不是因為你不太善於運用說服的藝術,還有可能是因為你本身的觀點並不好。說服雖然需要強大的技巧,卻無法永遠把灰的說成白的。所以,不要把說服視為辯論。後者以取勝為目的,不管對方服不服,而前者則需要對方心悅誠服。

如果你擁有好的想法或是好的商品,但無法有效地向他人傳達這些信息,那麽再好的東西也就沒有價值。但是,如果你的想法和觀點本身就存在問題,再冠冕堂皇的話也無法征服人心。

有位社交心理學家說:“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因為我是對的,所以我是對的。”以此邏輯為基礎去說服別人,用錯誤的觀點一次次地證明結論,就會形成一種霸道的交談模式,不會為人所接受。

錯誤的詭辯不得人心

不久前,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火遍了全中國,一群老戲骨出演的角色,正反麵形象都栩栩如生,其中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漢東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兼任政法委書記的高育良了。高育良本是知名大學的優秀教授,但身陷官場旋渦無法自拔,最終害人害己。其中,他的幾次詭辯讓人印象深刻。

當時,省委書記沙瑞金召集重要幹部開一場研究幹部基層工作調研的專題會,名為“麻雀解剖會”,主要會議思想是要提拔易學習為呂州市委副書記。眾多幹部了解到易學習的事跡大為感動,紛紛不解如此一位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在基層做了20多年處級領導的幹部,怎麽就沒有及時得到提拔呢?

幹部們從易學習的事件上進行反思,深感應該在提拔人事製度上“唯才是舉”。曾經做過易學習領導的高育良此時卻用起了辯證法,他說:“我們還是要講一個辯證法,像政治資源,也是相對的。我們上麵領導是下麵幹部的政治資源,那麽下麵的幹部也是我們上麵領導的政治資源。在幹部人事安排上,主管領導任用一些身邊熟悉的幹部,也是情有可原的嘛。熟悉的,就知根知底,什麽秉性,有多大能耐,什麽都清楚,用起來就比較放心,是不是?”

他雲山霧罩地繞了一圈,將話鋒繞到了組織人事任命規章製度等條條框框中,試圖說服在座的各位並為自己開脫責任。沙瑞金書記為了照顧他的麵子,不好說什麽,但會中的其他人卻不好糊弄,紛紛提出了質疑。這時,高育良又唱起了高調,先是東拉西扯地舉了兩個例子,最後,表露出了自己真實的意圖,就是認為領導幹部用人任人唯親是便於調配管理,並沒有什麽過錯。

他的一席話被另一位幹部當場總結為“詭辯”,又受到了會上其他同事的一係列“炸彈攻擊”。高育良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意識到此刻的說服已經引起“眾怒”,一時之間好生尷尬。

在這個情節中,高育良本想依靠著邏輯的詭辯說服他人,沒承想卻為自己惹了一鼻子灰。事實上,辯論邏輯是沒有錯的,可以用於聊天,也可以用於正式的會議交談,但錯誤的詭辯是絕不可取的。如果特意將真理強調成謬誤,把謬誤強調成真理,且暗自得意地運用辯論技巧包裝成華麗的說辭,就是有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這麽做不僅說服不了對方,也很讓人討厭。一般而言,也往往會引起眾怒。

說服別人,不能隻講大格局、大道理。縱觀曆史和我們的現實生活,那些善玩詭辯的人,在說服他人時往往能滔滔不絕,說的全是大格局和大道理,而且是采用一種循環論證的方法。他們錯誤運用原則,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會或談古論今,或引用名言,千方百計找出佐證自己觀點的依據。但是,這些根據和理由放到當下的環境中卻都是不能成立的。

三國時代的名相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一個成語:引喻失義。就是說,雖然舉出了好比喻,卻失去了本意,也違背了原有的含義。這樣的人,隻不過故作聰明地擺弄概念,搞一些不客觀的論據,做一些歪理邪說,為自己荒謬的觀點和行為做辯護。

切記這一點:好的聊天基於能說服人心的道理。手裏沒有真理的人,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他們的周圍也是沒有聽眾,沒有信眾。最終,不僅無法說服他人,更會引起別人的反感,也就沒人願意聽他說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