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問題問到點子上

問,貫穿於人與人溝通交流的始終,比如小到陌生人之間的寒暄,大到國家之間的磋商。從表麵上看,問的重心在回答者的一方,所以難度也在回答者一方。事實上,把問題問到點子上很能考驗一個人的說話能力。針對應該問的問題,你問到了,對方答得愉快,你自己聽著也悅耳;針對不該問的問題,你問到了,別人尷尬,你也著急。所以,問還是不問,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那麽,有哪些問題是該問的呢?首先,就是那些明知故問的問題。比如:

“聽說你最近買了一個iPhone,用起來很酷吧?”“聽說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曆史題材方麵的書籍,一定很暢銷吧?”事實上,你對自己所問問題的答案多少都會有所了解,但你還是想通過這種問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你很在意對方,從而贏得對方的好感。接下來,你們可能就會針對你問的這個問題展開更廣泛的討論,互相之間的關係也會更為融洽。

好奇心人皆有之,用對地方了,會讓自己從中獲益良多,但是用不到地方,隻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比如控製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問一些不該問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在社交場合,男女各有自己的談話禁忌,如不問男士工資,不問女士年齡。這些話題對方不願意討論,如果你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一味追問,隻會招致對方的反感。

在社交場合,問錯了問題,或許隻會造成一個尷尬的局麵,但是在商場或市場,問錯了問題,就會帶來直接經濟上的損失。

有一天,一家跨國公司北美營業部的CEO弗雷德在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突然情緒激動地咆哮道:“我真想把他們從我的辦公室裏扔出去!”

朋友疑惑不解,問道:“什麽事讓你如此煩躁?”

“凡是你能夠說得出名字的公司,”弗雷德告訴朋友,“包括IBM、麥肯錫、高盛,他們總是試圖向我兜售自己的產品。”

弗雷德以前是一家世界著名銀行的首席信息官(CIO),每年都會有成百上千的銷售員給他打電話。弗雷德很聰明,也非常強硬,容不得任何愚蠢的行為。

“你真的把他們扔出了你的辦公室,還是說開個玩笑?”這位朋友問他。弗雷德回答:“我沒開玩笑,因為他們問了一個十分愚蠢的問題。”

“什麽問題?”

“是什麽讓你徹夜失眠的?”弗雷德搖了搖頭,繼續說道,“太過分了,怎麽會有這麽可怕的問題,陳詞濫調,沒有一點新意。我覺得隻有天下最懶惰的銷售員才會問這樣的問題,但事實上,似乎每一個銷售員就像統一培訓或者提前商量好的一樣,都在問我這個問題。”

“這樣的推銷方式對你不管用?”朋友問道。

“是的,一點用都沒有,而且對任何人都如此!”

接著,弗雷德從3個方麵對這個問題的愚蠢性做了深刻的剖析。

毫無疑問,任何想讓弗雷德成為自己客戶的銷售員都不能從類似的問題上收獲半點益處,因為隻要一開口,就會被對方“扔出”辦公室。

人們常說“路邊的野花不要采”,同樣,不該問的問題也不要碰。下麵就是人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不宜問的問題:

1.別人的隱私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比如工資、存款、年齡、夫妻感情、不願公開的工作計劃或者一些之前發生的醜事等。詢問隱私本身就是一種不太禮貌的行為,如果不加克製,勢必會激怒對方,造成衝突。因此,在你向對方提問之前,應先在腦子中過濾一下,看這樣的問題是否會涉及對方的隱私,如果有,那就不要問。

2.對方不知道的問題

如果不確定對方是否有能力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那麽就要慎重一些。比如你問一個地方官員去年全國發生的乙肝病例是多少,他就可能回答不上來。回答不上來你提出的問題,對方沒麵子,你也會感到不好意思。

3.同行的狀況

俗話說:“文人相輕,同行相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日趨激烈,人們往往不願將自身的經營狀況與競爭對手過多交流。問這樣的問題,勢必會讓對方尷尬。

另外,在問別人問題時,還要注意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在老師眼裏,那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生大都有著熾熱的求知欲,學習成績一般也不差,所以老師也鼓勵學生這樣去做。但踏入社會或者換個場合之後,這種行為不見得就是好的。比如你問對方是哪裏的,對方說“廣州”,接下來就不要再問了。如果對方想說,他自然會說得更詳細,之所以沒說,是因為不想讓你知道得太詳細。所以,問問題要適可而止。

總之,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要時刻謹記該問的問,不該問的不問。要知道,談話是為了讓雙方都產生興趣,而不是為了維護一方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