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思考,讓表達充滿智慧 開口之前要三思

舌頭是圓的,舌頭也是軟的,但又軟又圓的舌頭能把醜話說成好話,把好話說成醜話,這就要表達者說話小心謹慎三思而行。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雖然每個人都會說話,但話說得好的人卻不多,說話並不見得比寫文章容易,文章寫錯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話說出來了,要想修改是比較困難的。正所謂“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就是這個意思。

有一則流傳已久的笑話,說的是一位工會主席召集五個委員開會。開會的時間早已過了,可是隻來了三個。他歎氣說道:“唉,該來的沒有來!”有個委員聽了這話覺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該來的人?於是這個委員悄悄地走了。工會主席見狀,又歎道:“唉,不該走的走了!”剩下的兩個委員聽工會主席這麽說,誤認為他倆是該走而沒有走的人,於是一氣之下全走了。可見,隻因為說話不妥當,非但會議沒開成,而且還得罪了人。工會主席用舌頭給對方心裏留下的陰影,恐怕短時間內難以抹去。

正因為如此,在待人處世中,要讓你的舌頭能吐出蓮花來,多說一些好聽話、順心話。

鬼穀子認為: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要簡明扼要;與上司說話,就要用奇妙的事來打動他;與下屬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所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能做到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頭。

漢高祖劉邦打敗了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在這個時候,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卻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起爭議,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體多次受傷,而且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經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挺身上前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麽影響?為什麽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無比高興,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劉邦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發號施令、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因此在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因此而被改封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來多了近一倍。鄂君在關鍵時刻說的幾句話,使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語言是工具,而且是個絕世好“工具”,但要把這工具利用得完美無瑕,也是很不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