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磨煉口才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戰勝者。

愛爾蘭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以幽默的演講才能著稱於世。可很少人知道,他20歲初到倫敦時,卻羞於見人,膽子非常小。若有人請他去做客,他總是先在人家門前忐忑不安地徘徊多時,而不敢直接去按門鈴。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參加學術者學會的辯論會。在會上他懷著一顆非常緊張的心情站起來,做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演講,當他講完時,受到別人的譏笑,他覺得自己充當了一個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恥辱。此後,他每星期都當眾演說,人們在市場、教堂、學校、公園、碼頭……在擠滿三四千聽眾的大廳或隻有寥寥幾人的地下室,都經常看到他慷慨陳詞的身影。有人曾做過統計,在12年中,他的演講竟達1000多次。

正像蕭伯納參加學術者學會的辯論會演講一樣,畏懼、怯場是初次登台者的普遍心理。甚至許多大演說家的第一次講演也並不是那樣盡如人意,甚至還出現十分難堪困惑的場麵。國際工人運動傑出的女活動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講時,雖然早就做過細致準備,可一上台,“要講的話一下子從腦子裏全溜掉了,大腦出現了空白”。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時,嚇得連一點聲音也發不出來,講了什麽自己也不清楚,隻聽一個聽眾在說:“她不是在講話,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場哄堂大笑之中結束了講話。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談起他首次在公開場合演說時說,那時仿佛嘴裏塞滿了棉花,脈搏快得像爭奪賽跑銀杯。英國政治家路易·喬治說,第一次試著做公開演說時,舌頭抵在嘴的上膛,竟不能說出一個字。美國前總統福特初入政壇時,講話結結巴巴,人們聽起來很不舒服,有人戲稱他為“啞巴運動員”。我國優秀的德育工作者李燕傑初次發言時,“懷裏好像揣著一頭小鹿,一顆心總是突突地跳個不止,臉上發熱,嘴裏不知該說什麽,兩手也不知所措”。在美國有人曾以“你最怕什麽”為題詢問了3000個人,調查人們究竟最怕什麽,結論的第一點就是:人最怕的是在眾人麵前講話。英國曆史上有位叫狄斯瑞的首相就曾說過,他寧願領一隊騎兵去衝鋒陷陣,也不願做一次演講,然而上述這些演說家們正是戰勝了失敗之後方成為雄辯之才的。

在西方曾流傳一句格言:“詩人是先天的,演說家是後天的。”培養演講者膽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勤講勤練。勤練可以單獨練,對著鏡子練,對著實物練,也可請人教你練,要抓住一切時機練。在討論會上,爭取發言;可以到正式場合去講,也可以到非正式的場合去講;既對熟悉的人講,也對陌生人講;既到“大朋友”中去講,也到“小朋友”中去講。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此以往,必將鍛煉出膽量來,使自己的講話條理分明,口齒清楚,富於表情,以至於產生扣人心弦,震撼膽魄的強烈效果。

公元前雅典有位名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青年時曾參加一次辯論大會,盡管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可一上台就慌了手腳,一慌又口吃起來,隻好灰溜溜地離開會場。後來他跟一位演員練嗓子,培養大聲朗讀的習慣,在登山或海濱散步時也力求使自己的聲音蓋過狂風浪濤。為矯正口吃,他口含鵝卵石練演說。為了防止別人引誘他走出房門,竟把自己的頭發剃去一半,弄成半陰半陽的“鴛鴦頭”,這種醜相將他束縛在書房裏,潛心苦練口才。英國的謝羅德演講之初,常受到他人譏諷,但他卻不灰心,每天苦練不輟,終於成了口齒伶俐、心機靈敏的著名演講家。美國政治家林肯,年輕時常常徒步48公裏,到法院聽律師的辯護,他還把樹樁、玉米林當作聽眾,練習演講。出任總統後,他為了做好那個隻有600多字的著名的格提斯堡烈士安葬演說,經過了15天的精心準備。我國革命家蕭楚女在當教師時,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山的一個僻靜之處,對著鏡子,觀察自己講演的表情、動作。

在上海讀書演講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的女青年裘琪芳,初次登台演講時,臉上毫無表情,簡直像一個中學生背書。後來,她發誓苦練演講術,多少個日日夜夜,她對著稿子背、朝著鏡子演、抱著錄音機練,請參加業餘話劇團的哥哥聽,邀同學、師長們教,直講得喉嚨啞了,直講得旁邊的人也能將這文章記得滾瓜爛熟,她仍舊不知疲倦、永不滿足地練習。她極有體會地說:“中國女排的成功,存在於她們成噸的汗水之中;數學天才的成功,存在於他幾十麻袋的手稿之中;著名作家的成功,存在於他成千上萬個不眠之夜之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她終於成功——在成百上千個演講者中力挫群雄,獨占鼇頭。

古今中外的演講大師正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勤學不輟,終於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

朋友們,不要隻羨慕那些成功和成績顯著的演說家的口才,更值得交口稱讚的是他們那堅持不懈的意誌。你想練就妙舌如簧的口才嗎?你想成為受人歡迎的演說家嗎?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一步一個腳印地磨煉你的口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