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社交語言充滿魅力

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真正的美,產生於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

如果說演說、講話是一架大機器,語言、詞匯就是組成機器的零部件。語言的訓練雖然是一種技巧的訓練,但著眼點不能完全放在技巧上,必須和思想認識、文化素質的提高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蒼白、貧乏的語言與淺薄、醜陋的思想,是相依為命的難兄難弟,魯迅先生曾說過:“如果內容的充實,不與技巧並進,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裏去的。”

當然,深邃的思想應當穿上如珠璣一樣閃光的外衣,因此要在積貯語言上下功夫。著名劇作家曹禺說過,哪一天我們對語言著了魔,那才算是進了大門,以後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為語言方麵的富翁。要像釀蜜的蜜蜂那樣,終日在生活的百花園裏采擷;要像淘金的老漢那樣,在如恒河沙般的沙礫中發掘出真金。中國曆代的豐富語言寶庫,五洲四海的優秀語言財富,鮮明生動的民間語言,精心雕琢的書麵語匯,都是我們應開掘的“富礦”。

首先,可直接從生活中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生活是語言最豐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生活豐富。沒有生活就沒有語言。老舍說:“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

學習語言要“博采口語”。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稱讚農民是一般語言的“大家”。語言的“天才”,的確存在於人民群眾之中。比如我們講話常用程度副詞“很”字,如:“很黑”“很快”“很香”“很硬”……在人民群眾的口語中,卻有更精確、更形象、更簡練的表述法:“漆黑”“飛快”“筆直”“噴香”“梆硬”等等,豐富多彩,活潑動人。

學習語言還要多看,即勤於觀察、體驗,真正熟悉你所描寫的對象,理解事物的聲調、色彩等,而不是生搬硬套現成的詞語。阿·托爾斯泰修訂《彼得大帝》時,為了用恰當的語言描繪羅斯托夫大鍾樓上7噸多重的大鍾和彼得大帝乘坐過的橡木大船,曾特地爬上大鍾樓,親自撞了撞那口大鍾;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去列斯拉夫湖邊,親自摸了摸那條舊船。這裏雖然是如何運用書麵語言,口頭語言的表達也是同理的。

其次,要多讀中外名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自會吟”的經驗之談,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訴人們要學習口頭語言,提高口才技巧,就應多讀名著。“窮書萬卷常暗誦”,沉浸其中,心領神會,產生強烈的興味;摸熟語言的精微之處,喚起靈敏的感覺;熟悉名篇佳作精彩妙筆,獲得豐富的詞匯,自己演說和講話時,優美的語言會不召自來,這件事並不是辦不到的。隻要潛心苦讀,持之以恒,勤記善想,揣摩尋味,嚐到醇香厚味,反複地看,不斷地用,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說的“於無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後求其化”了。

再次,知識貧乏是造成語言貧乏,特別是詞匯貧乏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水滸》作者不懂得江湖勾當,不知開茶坊的拉線、收小、說風情、做馬泊六及趁火打劫的種種口訣,他就不可能繪聲繪色地寫出那個成了精的虔婆王幹娘;如果《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沒有相應的詞匯來描寫賈府上上下下的規矩,內內外外的禮教,王熙鳳的潑辣、幹練、狠毒的性格肯定不會描繪的如此生動形象。這些例子生動地說明,掌握豐富的知識和學習語言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功夫在‘講’外”。優秀演講者張健為了準備好演講稿,曾先後翻閱上百冊書,千萬餘字,摘錄7萬多字的資料。為熟記地名、人物,他在家裏掛上地圖麵壁演講,他的愛人便是第一位忠實的聽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不長的時間裏,講稿中的133個地名,94個曆史人物,79個年代,131個數據,他都能準確無誤地脫口而出。他為使演講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平時認真學習群眾語言,還研究評書演員劉蘭芳講評書的技巧,探討藝術家們的演講藝術等,終於使自己的演講技能不斷地提高。

不過,歸根結底,學習口才最重要的一環還是多用多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代患有口吃的毛病,為克服缺陷,他常常朗誦,慢讀書文,為了發音準確,就對著鏡子糾正嘴形和舌根部位。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在日本的一處會場,台上的田中角榮慷慨激昂地發表政治演講,而台下則因雨天及種種原因,隻到了3個聽眾:老太太和她的兒媳、孫子。田中角榮麵對這麽少的聽眾,一點也沒有泄氣,而是把3位大小聽眾當作300、3 000乃至3 0000人的集會,鄭重其事,全神貫注地講述著。他滔滔不絕的話語、洪亮的聲調、流利的口齒、誠摯的情感、深入淺出的道理,使老、中、少三位聽眾為之動情。田中角榮就是這樣不放過一切機會鍛煉自己的口才,終於成了一位語驚四座的演說家。

出色的演講,應該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讚揚時,掌聲四起;振奮時,揮臂高呼;喜慶處,笑聲不斷;悲楚處,潸然淚下。這樣的講話的確具有“磁性”。列寧的演講就以其“磁性”激起聽眾的共鳴。形象的話語,獨特的事例,好像是燒菜時用的味精、蔥、薑這類的佐料,講話、演說少了“佐料”不行。如何妙用“佐料”呢?

寓理於事,寓情於事。孫中山曾在一次講演中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某日,南洋一個財產超過千萬的華僑富翁,到好友處做客,晚間因未帶夜間通行證和夜燈,無法返回。因為當時法令規定,華人夜出如無通行證和夜燈,為荷蘭巡捕查獲,輕則罰款,重則坐牢。出於無奈,他隻得花一元錢請一個日本妓女陪伴自己回家。因為,荷蘭巡捕不會過問日本妓女的客人。孫中山講述這一振聾發聵的故事後,說:“日本妓女很窮,但她的祖國強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動也就自由。這個中國人雖然很富,但他的祖國卻不強盛,所以地位不如日本的一個娼妓。如果國家滅亡了,我們到處都要受氣,子子孫孫都要受氣啊!”這一事例,有很強的感染力,激起了聽眾的愛國熱情。

巧用比喻,繪聲繪色。魯迅在演講中,將新思潮和舊思想喻為“新馬褂”和“舊馬褂”,用“綠豆芽”比作不根植於民眾土壤裏的“天才”,皆將事物描摹得會形、傳神、致理,可謂活靈活現。在被譽為“中國第一大演說家”的馬相伯的講演中,形象化的比喻俯拾皆是。在日寇侵犯中國時,他在第三次國難演說中說:“諸位,醒一醒,枕頭旁邊放了火藥,我們能睡嗎?房子裏有了小賊,我們能睡嗎?”將日本鬼子喻作枕邊的火藥、室內的蟊賊,生動闡述了當時的形勢之危,蘊涵著抗日救國的緊迫感。林肯在廢奴演說中講到,那些容忍奴隸製存在的國家好比“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這一妙喻立即風靡全國。

另外,幽默風趣的話語,也能給人以喜悅的滿足感。讓更具魅力的語言進入你的社交吧,它定能使聽者為之所動,從而獲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