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言外”,巧避“鋒芒”

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

社會交往的內容是五花八門的,在社交中我們不能不經常遇到一些難以應對的發問。對於這樣的語勢“鋒芒”,采取斷然回避的消極方法固然不行,“巷子裏橫杠木頭”也不足取,“意在言外”可以說是一種較高的語言境界。因為它可以巧避“鋒芒”,一方麵不是馬虎了事,而且圓滿地回答了問題;另一方麵,又可以向發問者提供一些新信息,或指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定會受他們歡迎。表麵上答“非”所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因此可以說“避鋒”是為了“藏鋒”,藏鋒又是為了更好地“露鋒”。這種“貌離神合”的表達方式,也有利於調動發問者的思維,使他們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就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纏。

當你遇到話題時,如果不想正麵回答,可以繞開這個問題而談與其有關的問題,這就是交談中的“移花接木”之技。日本著名電影演員中野良子到上海進行藝術活動時,中國朋友十分關心這位35歲還未結婚的電影藝術家。有人問她準備什麽時候結婚,中野良子笑容滿麵,十分友好而機智地說:“如果我結婚,就到中國來度蜜月。”這一回答既爽朗又巧妙,用“在何時度蜜月”的問題,避開了她不想公開正麵回答的問題,使人們不好再追問下去,同時又非常強烈地表達了她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聽者無不為她的口才和風度而歎服。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多得很。例如:問者要求答者告訴他“是什麽”或者“不是什麽”,“怎麽樣”或者“不怎麽樣”,但答者沒有簡單地回答,而是巧妙地打破對方的心理定式,把內在的邏輯聯係委婉地表達出來,問者自然是心領神會了。

那麽,在交談中,怎樣才能正確使用“避鋒法”呢?我認為:

首先,要盡量了解問話者的心理目的乃至他的身份、性格等等,要善於察言觀色,做到“知己知彼”。要注意雙方語意語脈的貫通,“靠船下篙”,切不可“顧左右而言他”,南轅北轍,牛頭不對馬嘴。

其次,自己的立場要堅定,旗幟要鮮明。不成熟或模棱兩可的觀點不要擺出。同時,也不要故作高深,故弄玄虛,使人產生反感。

再次,可適當地運用幽默,使嚴肅、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愉快。有時,雖“理直”也不可“氣壯”,要以大局為重,善於化幹戈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