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善應酬,具備隨機應變的靈活思維 提高社交語言應變能力

處理有疑,非智也。臨危不決,非勇也。

隨機應變力,是指在隨時隨地的語言交往中,自己或者對方的言語行為出現突發事件或意外情況時,能靈活地、迅速地、恰當地做出反應並進行處理,應變力就是這種反應和處理能力。

隨著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聽眾的政治思想、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對演講和交談的鑒賞能力大大增強,而且他們的情趣愛好、知識水平、地區習俗也各有不同。如果演講不看對象,不適當調整演講的內容和形式,一味重彈舊調,就會使演講失去作用。

提高社交語言應變能力,方法因人而異,途徑多種多樣,一般來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隨機應變,就要了解聽眾,熟悉聽眾。作為演講者,隻有掌握了聽眾的思想狀況,心理特點,演講才能有的放矢,達到預期的效果。要了解聽眾,熟悉聽眾,就要在演講前做一些調查研究,了解一下聽眾的職業、文化水平、家庭狀況等等。要隨機應變,就必須善於捕捉聽眾的情感反應。演講者就要神態自若,麵對聽眾,給人以親切感。在演講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聽眾的情感變化,對聽眾的反應要迅速作出反饋,隨時調整某一部分內容或某一部分結構。

應變的語言總是與心境聯係在一起的。要想提高應變力,必須注意控製自己的感情。在演講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演講者要遇事不慌,善於根據不同情況隨時轉換話題。如蘇聯中央電視台女播音員、國家獎金獲得者瓦蓮金娜·列昂節耶娃有一次向觀眾介紹一種摔不破的玻璃杯,幾次準備試驗都很順利,真不巧,正式播出時竟摔得粉碎。如果當時她驚慌失措,就必然目瞪口呆。列昂節耶娃不愧是高明的播音員,她非常鎮定地靈機一動:“看來發明這種玻璃杯的人沒考慮我的力氣。”幽默的語言,一下子使自己從窘境中擺脫出來。特別是當演講引起了聽眾的共鳴時,演講者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瀑布不放任自流。

聯想豐富,往往能說出許多“神來之語”,所以提高應變能力,往往可以就對方或身邊的事聯想開去。《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一個姓楊的9歲小孩,真是天才。一天他家來了位叫孔平君的客人,他端出楊梅招待。孔平君指著楊梅打趣孩子說:“此是君家果。”沒料到孩子立即應聲答道:“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從對方的姓聯想開去,把孔雀稱作家禽,以此歸謬,當即有力地反駁了對方。

語言隨機應變能力,對於人們的社交活動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三點。

1.含蓄地回答敏感話題,反擊對方的刁難。當你遇到自己不想公開或不能公開而別人又偏偏打聽的事,這時即使心中不快,切不能顯出慍怒,而應冷靜、沉著、巧妙應付。

傳說有位書法家給慈禧太後題字,寫王之煥的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料,這書法家一時疏忽,少寫了一個“間”字,慈禧看後大怒,認為書法家欺她沒學識,便要問其死罪。

這時,書法家急中生智,說道:“太後息怒!我這是用王之煥的詩意填寫的詞啊!”當即念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那時題字不點標點,書法家巧斷句,將漏了字的詩變成一首絕妙好詞,使慈禧太後聽了轉怒為喜。

在交往中,對方有時往往會利用表達者自己的話語、邏輯和常理設置難題,使表達者難以回答,這時表達者就要突發奇想,另辟新徑,反擊對方的刁難。

2.彌補語言失誤,把交往繼續下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由於時間緊促,不容周全地考慮,這“一言”難免有錯,這就靠表述者的應付能力渡過難關。彈唱家馬如飛一次在唱《珍珠塔》時,不慎把“丫鬟移步出了房”唱成“出了窗”,聽眾哄堂大笑。馬如飛毫不驚慌,鎮靜地補一句:“到陽台去曬衣”,聽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不料他一疏忽,又把“六扇長窗開四扇”唱成“開八扇”,這時觀眾靜聽如何補誤,隻聽他唱道:“還有兩扇未曾裝。”頓時,滿堂喝彩,馬如飛取得了反敗為勝的更大的效果。

3.應付意外,完成預定任務。意外情況往往並非表達者本人的過失,也不是對方故意刁難,而是其他情況所至。前麵提到的列昂節耶娃,在一次主持少兒節目時,還未開口就聽見那隻準備給觀眾看的鵝先叫了起來,她就從“鵝叫”這件事聯想開去,將它擬人化了。她馬上鎮靜地說道:“小朋友們,你們聽到了嗎?咱們今天請的客人,已經不耐煩了呢,節目就開始吧!”天衣無縫,就好像原來就是如此設計的。

隨機應變力強的人能自圓其說,補救失誤;能反擊對方攻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還能應付意外,出色完成任務。它展現人的才能與智慧,增強人的魅力,使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處於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