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思想的衣裳

生活裏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俗話說:“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語言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高雅粗俗。如果你要了解情感的秘密,使社交暢通無阻,就應得體地動用禮貌謙辭。

很早以前,有位士兵騎馬趕路,至黃昏時還找不到客棧,倏地見前麵來了位老農,便高喊:“喂,老頭兒,離客棧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裏!”士兵策馬飛奔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五裏、五裏”,他猛地醒悟過來,“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他調轉馬頭趕回來親熱地叫了一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農說:“你已經錯過客棧,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交際中談話如能用禮貌語言,就會讓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很快地融洽起來。例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別客氣,再見,請多關照等等。

在我國,同人打招呼常習慣問:“你吃飯了嗎?你到哪裏去?”似乎太單調,也有點不雅致,在這方麵,我們應做引進的工作,豐富自己的禮貌語言。如見麵時稱道“早安”“午安”“晚安”“你夫人(丈夫)好嗎”“請代問全家好”等等。語言務必要溫和親切,音量適中。若粗聲高嗓,或奶聲奶氣,別人就難有好感。使用禮貌語,還要注意儀表神態的美,當你向別人詢問時,態度尤其要謙恭,挺胸迭肚,直呼其名,或用鄙稱,必遭人冷眼,吃“閉門羹”。

在交往中得體地使用禮貌語言和謙辭,可以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這裏介紹12種用法。

1.與好久不見麵的人見麵說“久違”;

2.與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麵說“久仰”;

3.有了過失求人原諒說“請包涵”;

4.請人幫忙說“勞駕”;

5.有事找別人商量說“打擾”;

6.請人勿遠送說“請留步”;

7.請人指點行為說“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教”;

8.不能陪客人說“失陪”;

9.送還物品叫“奉還”;

10.陪同朋友叫“奉陪”;

11.影響別人工作和休息說“打攪了”;

12.當別人表示謝意時用“別客氣”。

另外,在談話中不應用命令式的詞語。如蘇聯教育家、革命家加裏寧說的“隻知道說‘應當這樣’‘我們應當’‘我們必須’,那麽這種講演人的話聽著都不舒服”。在公共場合中談話,高聲辯駁,糾纏不清,或出言不遜,惡語傷人是社交大忌。有的人總是喜歡大談自己如何如何,叫人難以接受。意大利音樂家威爾第50歲時,會見了一個18歲的青年作曲者,這個年輕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和自己的樂曲。威爾第專心地聽完他的談話,說:“當我18歲時,我認為自己是偉大的作曲家,也總是談‘我’;當我25歲時,我就談‘我和莫紮特’;當我40歲時,我已經談‘莫紮特和我’了。”這件事使人感到這個青年作曲家缺乏修養,過於淺薄。這一席話,也發人深省,它啟示我們:一個人要少談自我,貴有自知之明,不要目中無人。

人與人交往,稱呼是必不可少的。人們對於稱呼恰當與否,總是特別敏感。是初交,往往會決定交際的成敗,稱呼不當會發生情感上的障礙。現代的稱呼名目複雜,一個適宜得體的稱呼,常會產生微妙的作用。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我們與外賓、港台同胞的交往日益增多,稱“先生”“女士”“太太”“夫人”“小姐”的場合也越來越多了,對每個人的稱呼要仔細斟酌。

尊稱易使雙方感情融洽。對上輩、長者,尊稱為“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您老”等;對學者、知識分子,可稱職稱,如某教授、某工(程師)、某總等。對同事,也應選擇妥帖的稱呼,可親切地稱小王、小李、劉秘書、老吳、張大夫等。有時可親昵地稱其名字。對各行各業的人,也應使用尊敬的稱呼,如理發員同誌、美容師同誌、售票員同誌等,若鄙稱為剃頭的、燒飯的、賣票的等就太不尊重他人人格了。

使用稱呼語要注意禮貌。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對年齡大的人直呼其名,稱名道姓,聽到這樣的稱呼,人家總覺得不是滋味。遇人喊“喂”“哎”,沒頭沒腦的,也定會叫人討厭。稱呼有尊稱和鄙稱,如上述那個問路的小夥子叫老農為“老頭兒”,別人自然沒好氣地回答,或幹脆緘口不答,故意回避。

俄國傑出的哲學家、作家赫爾岑把禮貌說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雖然這話是有偏頗的,但禮貌語言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美德之一,它的作用與力量是應予以高度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