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蛋裏大乾坤

劉氏兄弟財富的金山,來源於下“金蛋”的鵪鶉。

1983年的春天,對於劉永行以及他的兄弟們來說是一個冬天。這年夏天,從災難陰霾中踉蹌走出的四兄弟決定創辦一個專業的鵪鶉養殖場。

為什麽要將目標鎖定鵪鶉呢?

劉氏四兄弟盤算過:一隻雞蛋隻賣0.1元,而一個小鵪鶉蛋卻值0.2元;小鵪鶉孵出殼後40天就能下蛋,而雞至少要養四五個月才能下蛋;一對鵪鶉1年可以抱5窩小仔,繁殖周期比雞要快得多。

那時,成都地區養鵪鶉正初具規模,競爭也比較激烈。劉氏兄弟認為技術低、成本高、經營差的養殖戶必垮,他們要依靠現代科技將鵪鶉蛋的成本降下來。四兄弟利用各自的專業特長各顯神通。劉永行進一步改進孵化器以更適應鵪鶉蛋的快速孵化,提高了鵪鶉蛋的孵化成活率,老大劉永言的技術發明解決了大規模孵化的缺電問題。

有了技術革新墊底,四兄弟再次滿懷信心地忙碌起來。辭去公職的劉永行和劉永美負責育新良種場的具體操作。不久,劉永行在鵪鶉飼料的開發上取得了成功。老三劉永美在高產蛋率的良種鵪鶉培育上取得了可喜成績。

在小小鵪鶉蛋上,被劉氏四兄弟從孵化到成活,在從飼料開發到產蛋率,都作了重大創新。試想,擁有了飼料成本低、產蛋率高、孵化經濟高效、雛鵪鶉成活率高這四把利刃,在鵪鶉市場上誰人能敵?

很快,各式人馬揣著鈔票來到了劉氏兄弟的農場。有購買鵪鶉蛋到市場銷售的商家,也有購買雛鵪鶉以及鵪鶉飼料的專業戶。他們不僅賣鵪鶉蛋賺錢,還要賺其他同行的錢。科技創新,為他們打開了致富的門,也為他們後來再創業積累了豐厚的資金。根據劉永行的回憶,在1989年時,他們當初投入的1000元本錢變成了1000萬元現金。

我們一直強調“創新”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從劉氏兄弟的創新中,我們可以看出:創新並不一定非要是那些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完全可以是腳踏實地的技術革新。劉氏兄弟選擇鵪鶉養殖來創業,不是什麽創新。他們的創新體現在對養殖的各個重要環節的技術革新。每一個創新,都為他們事業的成功增加了一個砝碼。

也許一談到科技攻關或技術革新,會有一些朋友認為高深莫測,感覺那應該是專家級別的人做的事,沒有強大專業背景的普通創業者難以企及。事實並不是那樣,特別是在農村這片延續了數千年傳統耕種養殖做法的土地上,加一點科學的思路和想法就有可能誕生出創新的種子。

劉氏兄弟靠創新,在舊的行業裏找到了新門道,可以謂之“人有我新”。創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人無我有”。在湖南桑植縣一個叫王國興的農民,靠養殖甲魚積攢的不少資產。2000年5月,他突然有一個破天荒的想法,要養娃娃魚。娃娃魚學名大鯢,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動物,受國家二級保護。娃娃魚不準在市場上非法買賣,黑市價格非常貴,在張家界一般都是2000元錢一斤,在北京等大城市則更是翻番。結果,在暴利的**下,張家界特有的娃娃魚被非法捕捉販運,瀕臨滅絕。王國興想:既然孔雀、蛇等野生動物可以通過特種養殖進入市場,為什麽養娃娃魚不行。他的想法很對,特種養殖不失為一個保護珍稀動物的好辦法,國家很歡迎這樣的做法。於是,王國興很順利地獲得湖南省牧水產局頒發的娃娃魚馴養許可證(2005年獲得了經營利用許可證)。

但娃娃魚要怎麽養呢?人工養殖娃娃魚的孵化率非常低,僅為2%~5%。為了攻破娃娃魚的繁育難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的研究機構以及湖南省的一些水產專家,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和研究,結果卻是無功而返。王國興的想法很簡單,也很有道理:模擬娃娃魚的生存環境,即在深山中開山鑿洞,放活水在洞中養娃娃魚。

原來,在決定養娃娃魚前,他就花了幾年的時間下苦功,觀察娃娃魚產卵孵化幼苗的全過程,發現其過程全部都在陰暗潮濕的洞裏。水質不僅要幹淨,而且還得是恒溫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見光。有了這第一手資料後,王國興心裏就有底了。

為此,在2000年,王國興雇人在深山裏花一年的時間開鑿了一個600米的山洞,用管道把洞外的泉水引到洞內,形成了活水養殖。他的方法成功了,娃娃魚受精率是70%多,孵化率也是70%多,連科學院的院士也驚歎不已。

現在,在王國興的山洞裏,年產值是數億。他不僅賣成年的娃娃魚,還賣娃娃魚苗,是全國聞名的娃娃魚繁育養殖基地。同時,他還開了一家金鯢大酒店,把國家允許銷售的娃娃魚搬上了餐桌,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賓客前來品嚐。

創新並不一定非要是那些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完全可以是腳踏實地的技術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