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品牌意識

一流企業賣品牌,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譚傳華對“譚木匠”三個字看得非常之重。1995年,做了兩年木梳的譚傳華正式注冊“譚木匠”商標,並成立了重慶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譚木匠公司在該年完成了一係列的重大技術改革,經營終於有了良好的勢頭。他們從庫房裏清理出先前兩年的積壓木梳,這些技術改革前的木梳共計有15萬把,按照當時的生產成本計算至少是30萬元以上。譚傳華拿著這些以前的“雞肋”產品一度犯了難:他一方麵想賣掉它們變成錢,一方麵又擔心質量不好影響自己的品牌。

當時,銷售人員已經與批發商達成了口頭意向:以每把2元的價格全部賣出。但譚傳華卻遲遲不願簽字。財務部長對他說:“我們的產品主要是在專賣店和大型商場出售,這些貨卻是批發給個體市場,基本上不會有影響。”譚傳華卻不願鬆口,他說:“西方有個調查數據,廣告宣傳每100人知曉你的產品,隻有5個人來購買;口碑宣傳每100人知曉你的產品,就有92人來買。這是多麽大的懸殊!如果有15萬人因此對‘譚木匠’產生了不好的看法,這筆損失是無法用金錢計算出來的!”

譚傳華和盤托出了自己的隱憂,財務部長似乎心裏早有了對策,接住話題道:“這個好解決,把‘譚木匠’梳子的專用包裝紙箱拆了,用煙箱代替,把‘譚木匠’的商標鏟了,不就沒人知道是我們生產的了嗎?”

譚傳華在他的博客中回憶這段往事時,坦陳自己當時有點心動了,但還是沒有鬆口。第二天,譚傳華召開全體幹部會,討論這15萬把木梳的去向問題,並表明自己意欲燒毀。幹部們聽了情緒激動,說:“老總,怎麽能燒昵?這是30萬元錢哪! 30萬元,我們能做多少事?”

當時,公司也正處於資金緊缺時期。會計員匯報很多該付的款馬上到期了,其中包括銀行100萬元貸款。總質檢員認為這批產品質量盡管有瑕疵,但也比市場上的多數木梳好得多。車間主任更是舍不得這些勞動成果。總之,與會的幹部都不同意燒毀。

但譚傳華最終還是力排眾議,堅決地燒掉了那批梳子。15萬把梳子被扔進了熊熊烈火中,梳子在灰燼中消失,信譽在烈火中提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譚傳華的一把火,不單將“譚木匠”這個品牌燒得美名四播,同時還給所有員工上了一堂難忘的質量課。

我們知道,商品的品牌是一筆看不見的無形資產。青島雙星鞋業,10多年前給耐克代工做跑鞋,包工包料,一雙也就20多元人民幣,耐克拿過去貼上自己的商標,立馬就飆升10倍左右。鞋子還是那雙鞋子,僅僅因為品牌的不同,暢銷程度、價格上,都有天壤之別。這就是品牌的魅力與魔力。因此,雙星後來也想方設法打造品牌、經營品牌,努力走出給人做嫁衣的尷尬,以爭取到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遠大的發展前景。

譚傳華認為:不但做企業要有品牌意識,做人同樣要有品牌意識。人也有“品牌”高下之分。例如一談到某人,我們就會聯想到一係列與之相關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你也聽過某某人“很好”,某某人“很壞”的評語,這就是人的品牌。眾人的評語好,說明你給人的印象好,表示你的“品牌”好,反之則“品牌”不好。在商場上,好品牌賣個好價錢;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好“品牌”也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睞與幫助。如張藝謀的名號一亮出來,投資方可能連劇本都不用看就敢簽下千萬元為單位的支票,找演員更是招之即來。等電影上映,先甭管它好與醜,觀眾都肯買票去看個究竟。這就是張藝謀做人的“品牌”。當然,對於這種來自於各方麵的信任,張藝謀不能因為自己是“名牌”就忽悠他們、欺騙他們。名牌不維護,變成垃圾可以是一夜之間的事。例如以三鹿為首的眾多毒奶粉企業,其苦心經營的品牌在一夜之間徹底破產。因此,張藝謀每拍一部電影,都是認認真真、兢兢業業,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馬虎。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精益求精,千萬不能砸了牌子。”他懂得,品牌不是創立起來就萬事大吉,最重要的是繼續給這品牌增光添彩。

名人大抵相當於商業社會裏的“名牌”,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些普通人盡管還不是名牌,但一定要有品牌的意識。一個人要做成點小事,也許憑著一點聰明就能做到。但若想做成點大事業,就非得將自己的正麵品牌形象建立起來不可。一個人的口碑或信譽,比其他任何東西更明顯地影響著他人對自己的信任與尊敬。良好的口碑與信譽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比財產更具有影響力。美國大富豪培爾特,出身貧民窟,隻讀了五年書。別人在評價他時曾經說:“培爾特用勤勞、智慧在眾人的心目中樹立了一個篤誠和守信的形象,正是由於這種好名聲,人們願意與他結交,最終,他得到了偉大的成功。”

做人要有品牌意識,是一個人眼光長遠的體現,是一個人成大器的表現。

獲得眾人的認可,鑄就自己的品牌,不論你采取何種方法,篤誠、守信及勤勞是最根本的要訣。一個人隻有樹立起良好的信譽、打造出良好的品牌,並不斷為之增光添彩,才能夠擁有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