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萬元買教訓

在每一個古香古色的“譚木匠”加盟店裏,都一律懸掛著譚傳華自述的“家史”——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木匠,小有家業。由於爺爺沾上鴉片和賭博,把整個家業輸得一幹二淨,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年輕美貌的奶奶隻好求保長將爺爺抓去當壯丁。寒冬臘月,我的爺爺被綁在家鄉樓橋頭的木柱上,光著腳丫,衣衫襤褸,奶奶讓年僅十二歲的父親送了一大碗肉飯去喂爺爺,爺爺邊吃邊破口大罵奶奶沒良心。兩年以後,爺爺戰死在長沙,奶奶也一直守寡到死。父親含恨學藝,成了一個好木匠。

我長大以後一直想當詩人、畫家,由於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幾近餓死街頭,天意不可違,我仍然還是做木匠的命。

——透過這短短的兩百多個字,我們看到了一個“很中國”的家族傳奇脈絡:浪**的富家公子、祖傳的木匠手藝、多夢的少年、無奈的命運……譚傳華痛說“家史”,筆觸有些蒼涼與宿命,但細細品味又不乏堅毅和剛強。

“天意不可違,我仍然還是做木匠的命。”但一直埋頭做梳子的譚木匠,在1998年居然“老夫聊發少年狂”,玩起了電視劇。那時,“多元化”的大躍進在中國的大地上正流行,譚傳華頭腦發熱,似乎忘記了自己注定的“命”,也投身於“多元化”的盛宴。

譚傳華“多”什麽“元”呢?對於文化藝術有濃厚興趣的他,在電視傳媒麵前到底是禁不住**,他投資拍攝四川方言電視劇《爬坡上坎》。這個項目總共投入了250萬元,拍好後正值春節將至,很多電視台打電話預訂這部電視劇,以至於公司的兩部聯絡電話“都打爆了”,但那時候他總感覺到以後還會有更大的“主”找上門來。但這一等,將原本開價400萬元的主給錯過了,春節過後兩部電話再沒有發出任何聲音。譚傳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勉強將這部電視劇以150萬元的價格給賣出去。

原本可以賺150萬元的“多元化”,結果反倒是虧了100萬元。怎麽辦?

反省的角度很多,可以總結教訓在哪裏跌倒在哪裏爬起來,也可以總結教訓徹底否定自己的多元化。譚傳華總結的教訓是徹底告別多元化,不選擇在哪裏跌倒在哪裏接著爬行,而是選擇在哪裏站起來的再回到哪裏。他決心不再三心二意,從此隻做自己的木匠。

是“天意不可違,我仍然還是做木匠的命”的讖言讓他清醒了嗎?事情沒那麽簡單。事實上,在譚傳華的家史裏,彌漫的並非宿命,更多的是堅韌與不屈。他所說的命運,不是冥冥之中不可捉摸的天數,而是對於自己深刻了解之後的醒悟。“這次失敗讓我得到了一個教訓,隻有專注於一件事情,才能將它做好。‘我善治木’就是這樣一個理念。”談及這段經曆,譚傳華並不避諱,這也讓他堅定了信念,“我們不想做大公司,我們隻想做好公司,隻想把譚木匠辦成百年老店。”

人人都有個性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說錯話、做錯事也在所難免,而反省的目的在於建立一種監督自我的暢通的內在反饋機製。通過這種機製,我們可以及時知曉自己的不足,及時匡正不當的人生態度。良好的反省機製是自我心靈中的一種“自動清潔係統”或自動糾偏係統。反省是砥礪自我人品的最好磨石,它能使你的想象力更敏銳,它能使你真正認識自我。一個善於反省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人;一個善於反省的民族,是一個強悍的民族。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近代一個響當當的人物,是“清代三傑”之一,洋務運動的先驅人物,還曾創辦湘軍長期與太平軍作戰。他曆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兵部、吏部侍郎,後任兩江總督等職。曾國藩一生曆盡坎坷,幾度生死。他用筆記錄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經驗,留下了《曾國藩家書》。學者南懷瑾說:“曾國藩一生共有十三套學問,但流傳後世的隻有一套,即《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多為對晚輩的教誨,也常常自省。

從青年時代起,曾國藩就按照京師唐鑒、倭仁幫他製定的“日課十二條”,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即使後來成為高官顯貴之後,也從不停止這些艱苦的功課。他曾經在日記中寫道:“一切事都必須檢查,一天不檢查,日後補救就困難了,何況是修德做大事業這樣的事!”他所寫的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曾國藩正是在逐日檢點、事事檢點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事業的成功,走向人生的輝煌。

《格言聯壁》中有雲:靜坐常思己過。意思是:沉靜下來要經常自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為善去惡。不肯自省吾身之人行為乖張,處處傷人,最終傷己。項羽氣走亞父,不知自省;趕走韓信,仍不知自省。最終被困垓下,拔劍自刎於烏江河畔。“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情壯誌,終於被“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沉重歎息取代了。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倘若後人尚不知自省,必使後人複哀後人矣。

孔子的弟子曾子關於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告訴我們,每天要三省,從三個方麵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謀事情況,即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是否忠於職守;二是反省自己與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諾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學到的知識身體力行。

如果你做不到曾子所說的“一日三省”的話,身處逆境時自省則是必須要完成的功課。明代紹興名人徐渭有一副對聯:“讀不如行,試廢讀,將何以行;蹶方長智,然屢蹶,詎雲能智。”這副對聯,科學地闡述了理論與實踐、失誤與經驗的辯證關係。上聯是說實踐出真知,理論指導行動。下聯“蹶方長智”,蹶是指摔倒,不能摔倒後一蹶不振,而應“吃一塹,長一智”。有人認為“吃一塹”與“長一智”之間存在必然性,那就錯了。不是說吃一塹就一定能長一智,而是吃一塹有可能長一智。這種可能性要轉變為必然性,必須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從失誤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這樣才能長智。如果錯後不反省,那麽同樣的錯誤還會不斷出現。這就是“然屢蹶,詎雲能智”的精辟之處。

一個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敗,就該接受一次教訓,增長一分才智,這就是成語“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之所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人生有了自省吾身,猶如有明鏡高懸,能時刻從自省的鏡子中看清自己、檢討自己,進而修正自己。孔子自省吾身成聖人,釋迦牟尼自省吾身變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