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嫉妒和偏見影響到你

嫉妒和偏見是兩種常見的影響我們人際關係的消極心理,也被稱為人際關係“殺手”。它們讓我們無法客觀公正地對一個人進行評價,進而影響了彼此之間人際關係的發展。其中,嫉妒的影響尤為大一些。

嫉妒是一種因他人與自己有相似的目標,而又擔心對方會取得影響自己地位的成就而產生的一種非正當的不舒適感。這種不舒適感產生的原因很多,但大都與不確定和不安全感相伴。舉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兩個男生同時喜歡一個女生,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女生與其中的一個男生走得近一些。這時,另一個男生心裏產生的那種不舒適感就是嫉妒,而他產生嫉妒的原因則是因為女生與另一名男生走得近後讓他感受到了威脅——害怕女生投入另一位男生的懷抱,同時因為不確定兩人之間的具體關係,內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也會大大促進嫉妒情緒的生成。因此,許多人在危機發生前都會想先確定自己是否處於安全狀態,比如前麵提到的男生可能會迅速調整自己的策略。然而人生最大的不確定性正在於:未來是沒有人可以掌握的,即使沒有第三者介入,也無法保證我們的另一半對自己永遠不會變心。

此外,嫉妒的產生也是因為人都是情感豐富的動物。因為情感豐富,所以我們常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去處理事情,但卻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例如:我們可能會強迫另一半眼中隻能有自己,或不斷地使眼色暗示他(她)不準再跟別的異性講話。剛開始可能奏效,但日子一久,我們的另一半可能真的會感到厭倦了。他(她)甚至會認為我們的嫉妒心真強。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我們的嫉妒心,而是我們豐富的情感。嫉妒心強隻是外在的一個表現而已。

嫉妒心產生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人們內心對自我的要求過高。心理學家研究證實,嫉妒心較強者,內心對自我要求一般都比較高,因而產生不安全感,導致各種嫉妒行為的發作;同時由於現實條件達不到自己給自己樹立的目標,所以又會產生不自信的感覺。這實在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

如果我們可以換一種想法,結果可能會大大不一樣。讓我們來想一想: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可能完全屬於或擁有任何人,就算是夫妻,也不能完全擁有對方。真愛應該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及個人自由的基礎上的。當然,這需要雙方的共識與承諾。那麽,我們為什麽又要強迫自己或者是別人去做一些違背自由意誌或者是內心意願的事情呢?為難別人的同時也為難了我們自己。當我們對自己要求過高時,嫉妒就會悄悄上身。嫉妒正是因為有了不滿足以及不滿足背後的害怕被超越而產生的。

盡管我們都已經了解嫉妒是一種消極的影響我們人際關係的情緒,但是它的存在還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的。因為,嫉妒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緒,對別人產生了嫉妒也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怎麽去看待嫉妒,或者說正視嫉妒。

正視嫉妒,我們首先需要全麵認識嫉妒的意義。嫉妒雖然在更多時候發揮的是消極的作用,如嫉妒會使人失去理智,口出惡言,中傷別人、怨恨別人、詆毀別人等;嫉妒也會讓我們變得心胸狹隘,凡事隻想著自己的利益。然而,嫉妒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隻有消極的意義,它還有積極的一麵。莎士比亞曾經把嫉妒比作愛情的衛道士。的確,我們的戀人如果反對我們同別的異性進行接觸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對我們真切的愛。反之,如果他(她)從不“吃醋”,那麽彼此之間的愛情恐怕還處在很低的水平,或者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因此,嫉妒在愛情裏麵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同樣,在麵對其他情況時,如果嫉妒能夠轉化成為前進的動力,則其意義就是積極的。

除了將嫉妒的意義轉化為正麵的之外,克服嫉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如轉移注意力,當我們有很多事情要做時,我們就無暇去嫉妒別人了。因此,我們要積極參與各種有益的活動,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使自己真正充實起來,那麽,嫉妒的毒素就不會在心中滋生、蔓延;我們也可以為了緩解嫉妒的情緒,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比如“我的運氣不太好”之類,給自己一個借口,自己的內心也可以輕鬆一點;還有一點就是多關注自己

身上的優點。一個人在嫉妒別人時,總是注意別人的優點,卻不能發現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其實任何人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因此當別人發揮其所長超越我們時,我們大可通過在下次自己擅長的活動中獲勝來證明自己,以此恢複心理上的平衡。

克服嫉妒,還要注意區別“嫉妒心”與“嫉妒行為”的不同。有嫉妒心很正常,但是如果在嫉妒心的驅使下做出了嫉妒的行為就不好了。就像“內心生氣”與“表現敵意”不同,“心裏嫉妒"與“表現出嫉妒”也是有本質差別的。一般來說,後者比前者更容易使人際關係惡化。當你覺得心裏不舒服或開始表現出嫉妒行為時,不妨深呼吸,告訴自己:“我知道我現在開始嫉妒了,但是到此為止,不要做出任何破壞彼此關係的行為!”情緒是能自己掌控的,我們有能力去控製用何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會讓最後的結果完全不同。

在這裏,我們還要注意千萬不能被嫉妒心所奴役。當嫉妒上身時,不要任由它在我們心中蔓延,但也不需要急著甩開這種本能的情緒,隻要不把重心放在負麵的情緒上,它就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試著接受,並與自己的嫉妒心和平共處。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開始嫉妒時,一定要停下來,觀察當下的心情和想法。到底是什麽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是自己鑽牛角尖的猜想?抑或是事實呢?我們常單方麵猜想,從而讓自己生氣不已。但是等到恢複理智,我們又會明白現實和猜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處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當嫉妒上身時,我們能否控製住自己,不被突如其來的嫉妒心所俘虜。

與嫉妒心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相類似,在現實生活中,對他人產生偏見的現象也隨處可見。我們因為偏見對他人形成定式思維,不僅給他人造成了困擾,也影響了彼此之間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

偏見的產生一般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先入為主”。

根據膚淺的“第一印象”進行判斷,隻要第一印象好,就認為此人好,願意熱情接待;若第一印象不好,就認為此人很差勁,冷眼相待、漠然處之。二是“循環證明”。人際交往是感情互通的過程。對他人友好或不友好的態度,都會得到對方相應的感情反饋。若我們對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好,消極的想法就會在彼此日後的交往中自動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使雙方的交往熱情繼續下降,這又反過來惡化了最初的印象。三是“片麵推理”。如果有人經濟拮據,手頭錢少,就無端地推測他可能見錢眼開,甚至有點手腳不幹淨。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門縫裏看人,把人看扁了”。

糾正自己對他人的偏見,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麵入手:一是正確對待“第一印象”,不被膚淺的表麵印象所迷惑,尤其要避免“以貌取人”;二是真誠友好地對待他人,不戴有色眼鏡看待人和事;三是將心比心,進行心理位置的互換,從情感上體會偏見的危害,理智地消除對他人的固有偏見。

偏見,歸根結底是一種心理障礙。對他人產生偏見,其實就是一種狹隘的心理在作祟。所以,要消除偏見,就要從思想上徹底改變,采取積極的態度,扭轉自己心目中對他人的片麵印象。這不僅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因為清楚地認識自己和準確地了解別人,是不斷地增強人際吸引力的重要條件。一個人如果能表現出與交往對象相似的政治主張、社會態度、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等,就能使對方產生親密感;另外,一個能夠較好地滿足交往對象個性需要的人,也會產生強大的人際吸引力。

正如希臘作家斯托貝的一句非常精辟的名言——"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每一個盡管不甚完美的朋友都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不要讓任何不良的情緒影響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因為說不定這裏麵就有我們未來的朋友呢。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去接納、包容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我們不僅會收獲友誼,同時也會收獲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