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隻有你會這樣

當我們孤身一人處於某種公共場合時,當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我們身上時,我們是否會突然變得語無倫次、心慌氣短?這就是怯場。但是不要過於擔心,因為並不是隻有你會這樣。

1928年,大散文家沈從文被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二十六歲的沈從文雖然隻有小學文化,來到上海的時間也不長,但是卻以靈氣飄逸的散文震驚文壇,在當時已頗有名氣。

然而名氣不是膽氣。當沈從文第一次走上講台,看到慕名而來聽課的眾多學子時,他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原先準備好的要講至少一個課時的內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十分鍾就講完了,但是這時離下課時間還早呢!沈從文沒有為了所謂的“麵子”硬撐著天南海北地瞎扯,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全場爆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

麵對沈從文的坦言與直率,胡適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認為講課“成功”了。因為坦言失敗也是需要勇氣的,而且隻有具有光明磊落的胸襟和正視自我的勇氣的人才可以做到。受到胡適鼓勵的沈從文正視了這次“失敗”帶給自己的教訓,找到症結,苦練基本功,終於在一段時間後也可以揮灑自如地講課了。

不隻是沈從文,許多名人都曾有過這種怯場的經曆。曾經做過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當年曾在演講台上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直到被轟下台去,以至於給丘吉爾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每次遇到演講他都覺得胃裏像放著一塊冰;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講台時,恐懼得甚至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美國的雄辯家查理斯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聖雄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大科學家牛頓也承認自己在演講前發抖不已,大喊大叫……名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身為平凡人的我們呢?

至於人為什麽會出現怯場這種情況,心理學家認為和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是緊密聯係的。個體進入青年期後,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會表現出一種強烈要求擺脫父母、師長等的願望,他們希望可以獨立地觀察、分析和體驗社會,並且依靠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來驗證自己的能力。出於這種心理,他們會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承認,但同時又經常擔心和懷疑自己的言行能否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心理狀態再加上缺乏臨場經驗,使得在一些社交活動中,特別是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中,就會表現出不自然、靦腆甚至怯場的情況。

另外,怯場還與個人的性格有關,一般來說,性格內向和抑鬱型氣質的人會較多出現這種情況。性格內向的人一般都比較膽小,不善與人交流,越是如此,遇到需要交流的場合就會越緊張,產生怯場的情況。抑鬱型氣質的人也是如此。

再者,造成怯場的原因還有內心存在的自卑感。自卑感容易讓人的內心產生“我不如別人”的想法。自卑感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產生的原因卻是多樣的,有些是生理方麵的原因如個子矮、肥胖、五官不端正、口吃、病弱等;有些是智力上的原因,如記憶力差、思維不靈敏、學習不如別人;還有些是性格上的原因,如孤僻;再有就是思想上的原因,如受了挫折後自暴自棄,等等。

對於以上原因造成的怯場心理,克服起來雖然比較困難,但還是有方法的。首先,我們可以嚐試著先去清除自我意識中的一些消極因素,比如對他人的客觀反應過度敏感。我們說對他人的反應保持敏感度是正常的,但若敏感度超出常態,則容易造成對自己心理上的束縛。要避免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實事求是地了解自己和所處的環境。例如當一個人在麵對提問時有怯場的症狀時,那麽他應首先問自己:“我沒記下談話的內容嗎?”“我每次都不能回答別人的問題嗎?”如果不是這樣,就應該明白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可以通過加強注意力練習和改善參與溝通的方法來提升自己此方麵的能力。

其次,對於自我個性中的一些消極因素進行努力改造。性格和氣質的形成既包含了先天的因素,同時也離不開後天實踐的塑造,並且後天的實踐往往起到的作用更大,許多名人都是通過後天的不斷努力和勤奮練習克服掉自己的先天不足的。如古希臘著名的演說家狄摩西尼斯,他小時候是個性格懦弱、十分靦腆的孩子,在眾人麵前一說話就口吃。為了改掉這一毛病,他常常獨自跑到海邊,站在岩石上麵對大海,以拍岸的巨浪做聽眾,練習演講,經過刻苦的努力,他終於改掉了自己性格中的短處,成為成功的演講家。

最後,我們要敢於正視自己的短處和缺點,克服因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的自卑感。許多對我們造成困擾的顧慮其實都是多餘的,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身體有缺陷的人也可能才能卓著;一個不懂得吃西餐的人也並不一定不能在其他社交場合遊刃有餘;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可能對電子設備一竅不通;一個科學家也可能根本不懂得欣賞音樂等等。這些次要和個別的不足並不能導致人們對他成績的主要方麵的否定,因此我們也無須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顧慮重重。

除了心理上和主觀上樹立一種正確的認識外,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有意識的引導和訓練來提高自己的臨場發揮能力,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往往是因為對自己不自信,怕做不好,會在別人麵前出醜,沒有麵子。事實上我們越是這樣想,心情就越容易緊張,表現自然也會差強人意。如果我們可以在每次緊張時學會放鬆心情,告訴自己“我能行”,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樣可能會好很多;同時我們也可以暗示自己即使做不好,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

正所謂“藝高人膽大”,如果我們實在是擔心自己會出醜,那麽不妨在平時多增加知識的積累。就像我們做自己熟悉和擅長的事情一般不容易怯場一樣,如果我們的知識淵博、能力超群,那麽一切不足都是很容易克服掉的。有了豐厚的知識積累,即使自己心理上稍有緊張,但是隻要克服掉這種心理一切就可以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因此加強知識積累,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我們克服怯場的一個有效方式。

克服怯場,我們還可以使用一種心理戰術:“藐視”麵對你的人。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怯場是因為太過於“看重”自己的觀眾,如對方位高權重、是某個方麵的專家等。日常生活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在自己熟悉的人麵前可以滔滔不絕、侃侃而談,但是同樣的話到了另外的不熟悉的或正式的場合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這些都是因為過於“看重”自己的聽眾產生的心理壓力所致。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大可以把他們看成“水果”“蔬菜"之類,要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沒有人天生比別人高人一等。當我們把自己的地位放在平等的基礎上時,那些困擾我們的手忙腳亂、吞吞吐吐也就消失了。

當然,要做到揮灑自如,平時還要有意識地對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交談能力進行強化訓練。抓住一切盡可能的機會努力去擴大自己的交際圈,與更多不同類型的人進行交往——你經曆的各種場合越多,就越容易在再次遇到它時變得熟悉、遊刃有餘;在一個人沒事的時候也可以自言自語,和自己進行對話訓練,當某些話已經練習得很熟練,話到嘴邊不說出也難;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遇到鍛煉的機會時,也要踴躍表現,積極發言,從一個熟悉的圈子到不熟悉的圈子過渡的好壞全在於平時鍛煉的多少;最後,堅持每天看書,朗誦,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訓練方法。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沒有人是天生的演講家,會怯場的也不止你一個,隻要我們記住了這點,再加以刻苦的訓練,相信一定能夠克服怯場心理,踢開這個影響我們發展人際關係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