靦腆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在生活中大家經常會把不善交際和性格內向聯係起來。性格內向的人真的就不善交際嗎?正所謂“空穴來風”,人們得出這個結論並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至少,性格內向的人在與人交往時經常會表現得靦腆,僅此一點就會大大影響我們人際交往的效果。

然而,不管是內向還是因為內向所表現出的靦腆,它們都屬於我們性格中的一些先天稟賦,我們既需要正確地看待它們,同時也要明白隻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塑造自己的個性,個性是會發生改變的。誠然,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和日常表現而言,先天素質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有些人性格內向,說話時就會低聲細語,見到生人也會臉紅,並且做任何事情時常會有膽怯的心理。但是,先天素質並不是造成內向和靦腆的全部因素,教育和自信心這樣一些後天形成的因素也會影響人們的表現。關於教育方麵的影響,我們通過觀察一些成年人就可以發現,那些在童年早期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的人,到了青春期以後,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成熟,當他們對周圍人的評價開始變得敏感時,他們就開始變得膽怯、拘謹。缺乏自信心也是造成靦腆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能力平庸之輩。這種狀況不僅使他們長期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也會導致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許多調查研究結果都表明,低估自己產生的認知偏差常常是導致靦腆的最為重要的後天原因。此外,挫折的經曆也會導致靦腆。據統計,約有1/4靦腆害羞的成人在兒童階段都曾開朗大方,交往積極主動,但由於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曾經受挫,因而變得膽怯、消極被動。

綜上,造成一個人靦腆的因素有很多。雖然我們已經認識到它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如果一個人在任何場合與人交往時都非常靦腆,甚至是不敢或不願與人交往,那麽他的正常人際關係就會受到影響。一個人在與人交往時表現出靦腆、動作扭捏、不自然、臉色緋紅、說話音量小等特征,內心一般都是非常排斥和他人交往的,他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往往更傾向於采取回避的態度。由此可見,靦腆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正常交往的一大心理障礙。他們會因為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感情,造成交往對象的不理解甚至是誤解,使交往以失敗而告終。這種結局將間接地導致他們的情緒與性格朝著更消極的方向變化,由此產生的沮喪、焦慮與孤獨感會使他們變得更加軟弱、退縮和冷漠。

以上所述是一個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如果說由先天性格所導致的靦腆令我們感到沮喪的話,另一個觀點或許可以令我們重拾信心: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有人談到性格就說它與遺傳因素有關係,說“生就的脾氣,長就的命”,改不了的,其實不盡然。並且現今已有許多理論可以支撐我們的觀點。

如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理論。艾森克認為人的性格建立在一條長長的維度上,維度的一極是外向,另一極是內向,但是在維度中間還有許多等次。艾森克同時認為極端內向和極端外向的人都隻占少數,而大多數人是綜合性的,或者偏內向些,或者偏外向些。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理論的提出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很大,受艾森克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人的性格是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塑造在維度上移動的。

無獨有偶,日本學者長穀川洋三也認為,人的性格是可以通過行為改變的。我們都知道,性格一般是在人的童年期塑造出來的,而且在塑造的過程中,心理環境尤其重要。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情感剝奪實驗”: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兩組,一組放在鐵籠子裏,用奶喂養,什麽也沒有;另一組為它們用長毛絨做了個假媽媽,吃完奶後它們可以在假媽媽身上玩。實驗結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長大後,沒有假媽媽的這一組膽子比較小,脾氣暴躁,不合群,與人不容易接近;有假媽媽的這一組正好相反,不膽小,合群,與人容易接近。這說明在嬰幼兒時期,特別是兒童時期剝奪了母愛,就會使兒童的性格發生扭曲,造成不好的行為和個性表現。情感剝奪實驗說明在嬰幼兒時期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這個理論和實驗同時帶給了我們另外一個啟發: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以幫助他們養成一種健康的性格。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性格,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例都證明,孩子幼小時是培養健康性格的黃金時期。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員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一位母親是強迫症患者,有潔癖,怕髒。她有一對雙胞胎,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總是馬上就給他們洗臉,洗腳,洗完後放在**,不許下地,不讓他們和鄰居家的小孩子接觸。這是一種典型的建立在完美型人格上的“強迫性人格”。這樣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極有可能會出現強迫行為。

還有一種“閾限理論”也打破了性格定型後一成不變的結論。“閾限理論”認為刺激超過了閾限的值以後,就可以使人的性格發生變化。孩子先天的個性、素質隻是奠定了基礎,孩子以後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性格和之後的生活經曆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孩子很膽小,不願與人交往,後來的工作環境是在軍隊裏,這是個集體,需要他與人交往,需要參加許多集體活動,甚至殘酷的鬥爭,這樣的環境就會使他變得堅強、開朗、豁達;又如一個很開朗的人、很愛笑的人,到了一個嚴密封鎖的環境中,不允許和別人相處,最後,他也可能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環境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同樣也影響著性格的形成。

由此可見,生活、環境、時間都是性格最好的雕塑師。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建立一個為塑造健康性格而努力的良好心態。即使我們是內向的人,即使我們性格之中原本的消極因素比較多,但是既然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我們為什麽不嚐試著去做出努力呢?對此,我們不妨從見麵打招呼開始,見麵點點頭,問個好,天長日久,大家就會覺得某某變了,喜歡和人說話了,這樣的鼓勵不僅是對我們改變的成效的見證,同時也會大大增強我們之後進行人際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除了通過培養健康性格來改變人際交往中的靦腆表現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來幫助改進靦腆心理。比如,用一種新的思維代替之前的傳統思維,不要過於在意其他人的行為或者評價,用自由灑脫來對抗內心的膽小謹慎;又比如與人交往時,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我一定可以的,克服自己內心的不自信,讓自己的行為朝預想的方向發展;再比如有意改變自己不敢直視他人眼睛的膽怯心理,在與人交談時,通過直視對方眼睛,讓人感受到我們的自信和坦誠;或者用一些開放性的話題來幫忙應對人際交流中遇到的困難,一些開放性強又輕鬆隨意的話題,不僅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談話氛圍,同時也有助於緩解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對方的身上。

總而言之,不必把自己性格內向或靦腆、害羞當作一個包袱,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都有所長,也有所短,隻要在實際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克服自己的缺點,就可以收獲屬於你自己的良好人際關係,而且還會擁有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