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已之心看待人

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與人交往時,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應該如何對待我。所謂禮尚往來,這是人人都該明白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於是諸如此類的抱怨便不絕於耳:“我對她那麽好,她怎麽能說翻臉就翻臉!”“我這麽喜歡他,他憑什麽不喜歡我!”“從來都是他有困難我幫他,為什麽我一有事他就躲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之所以人們會產生這些抱怨,是因為受到了“應該心理”的影響。在應該心理的影響下,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從對方那裏得到對等的待遇。如果對方不能以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和態度對待我們,那麽這就是不應該的。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應該心理的影響。

軍子和大山從小就住在一個大院裏,兩人年紀相仿,是穿著一條褲子長大的鐵哥們兒。兩人一路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同一所學校,很多人都說,他們是過命的交情。可是,就是這一對“出生入死”的哥們兒,卻因為誤會,漸行漸遠。

軍子結婚後,家裏多了一大筆開銷,手頭變得比較拮據。可是,自從他被單位調到分公司後,往返的路程一下遠了很多。他每天擠公交上下班,有時在路上就要花費五個小時,因此,他不由得動了買車的念頭。沒過多久,媳婦開始抱怨,說家裏沒車周末出去玩都不方便,於是他便鐵了心買車。但他手裏的錢在結婚時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夫妻倆所有的存款加起來也不夠車的首付,於是,他找到大山,想從大山那兒先借點,等緩過來就還給他。

大山十分為難,他手裏確實有一筆錢,但他馬上也要結婚了,正準備用這筆錢付房子的首付。女方家裏明確說了,什麽時候有房,什麽時候領證。而對於軍子夫婦選中的車,大山心裏也頗有微詞。軍子夫妻倆工資都不高,兩人也都沒有創業的意向,一直拿著死工資過日子,卻偏要買價值三十餘萬的越野車,這實在是沒有必要。而且,不提車的按揭,以後養車的費用,對於他們來說也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自己把這筆錢借給他們,指望他們還了自己再去買房,隻怕要等到別人孩子大學畢業了,自己才能娶上媳婦。想來想去,大山打定主意,委婉地拒絕了軍子。

軍子一聽大山拒絕,立刻火冒三丈,暗想道:這小子!處了這麽些年,才發現他這麽摳唆!當初我是怎麽幫他的!那年他父親住院的時候,我去替他東拚西湊,最後還去學校借了一圈,才給他湊齊。這小子,白眼狼!軍子越想越氣,但始終沒有在飯桌上說什麽。大山看著軍子的臉色,知道他在想什麽,但也無話可說。

從這以後,兩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兄弟,相聚的次數越來越少,時間越來越短。大山總想盡力彌補,無奈軍子心中一直憋著一口氣,總也消不下去。

事例中的軍子,就是受到應該心理的影響,從而對大山產生了深深的不滿。他一味地以己度人,認為大山應該知恩圖報,既然自己曾經為了大山的窘迫東奔西走,那麽大山也應該為了自己的困難傾盡全力。就這樣,兩人產生了誤會,一份珍貴的友誼,也在應該心理的“魔掌”下被摧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之所以經常受到應該心理的影響,是因為人們往往忽視了應該心理的存在,或是對於應該心理造成的影響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然而,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洞察自己或他人的應該心理,就很容易受其影響,輕則彼此心中產生不滿,重則使人際關係受到損害,甚至難以彌補。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若想不受應該心理的影響,對於別人,我們要做到以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回饋他們,甚至更多。而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又該如何避免應該心理帶來的不利影響呢?

1.自我反省,拒絕“想當然”

當我們真心的付出沒有獲得別人的回報,或是感覺回報遠遠小於付出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責他人,而是應該冷靜自己的情緒,認真反思自己內心的想法。很多人習慣“想當然”,認為自己怎麽樣付出,別人就應該怎麽樣回報,由此陷入應該心理的怪圈。我們要知道,世上很多事,都不是我們“想當然”的那個樣子,有很多人,更不是我們“想當然”的那個人。遇事冷靜,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更加客觀地分析事情、作出判斷。

2.設身處地,站在他人角度

很多時候,朋友並非不想回報我們,並非不願以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來回饋我們。但是,世事難料。人們經常被自己不能左右的局麵困住,難以隨心所欲地做事做人。因此,我們應該多為對方著想,多去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他的難言之隱。當我們能夠易地而處時,很多誤會都可以避免。若不問青紅皂白,隻因朋友暫時的不回報而心生不滿甚至大動肝火,很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麵,最終失去彼此之間寶貴的友情。

3.辨明情況,有所取舍

我們熱情地付出後,對方沒有回報,這時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有的人身不由己,一時難以回報;有的人則是一味地貪便宜,隻知攫取,不曉付出。當我們辨明兩種不同的情況後,應給出不同的應對。對於前者,我們應繼續給予我們的關懷,這樣會使彼此的友誼更加深厚;而對於後者,一旦看清了他的真實麵目,我們便應敬而遠之,交往點到即止,若再一味地希望與之深交,結果隻會讓自己身心俱傷。

42|首因效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們經常說,對於我們無法改變的,就要學著去適應。這句話套用在應該心理上,也有很強的適用性。麵對我們自己的應該心理,我們可以克服,可以調整;而麵對他人的應該心理,我們則應該主動回報他人的饋贈,並理解這種心理,畢竟,這是人人都無法避免的一個“心理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