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運用修辭手法

在你的演講中,修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工具。幹巴的描述若換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枯燥的句子若變為氣勢恢宏的排比,蒼白的感情若運用強烈的反問……無不體現出演講詞的語言美、情感美,使演講更生動、更有趣、更形象、更鮮明、更感人,使聽眾如沐春風,更好地領悟你演講的真諦。

中文的修辭格有比喻、對偶、排比、誇張、反複、設問、反詰、層遞、回環、借代、頂針等十多種。在這裏,我們介紹在演講中常見的幾種。

1.比喻

2006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母校喬治敦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告誡他所在的民主黨的黨員,針對共和黨在即將舉行的美國中期大選中發動的進攻中,要求不要羞於反擊。克林頓是這樣說的:“政治就像是那些有身體接觸性的體育運動,你不能因為受到攻擊而發出抱怨,就像姚明打籃球時不應該抱怨被對手犯規一樣。”

將政治對抗比喻成體育運動,而反擊要像姚明打籃球時一樣。克林頓的這個比喻非常有趣,同時生動而形象地表達出了他的主張。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說:“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話中的魔棒,碰到哪兒,哪兒就發生神奇的變化。”可以說,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領導幹部在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時,要盡量做到比喻準確而又新鮮。將女人比作花朵,準確形象,但俗得不能再俗了。曾經有一個總裁,對自己的女秘書是這樣稱讚:“你像新洗的一塊手帕。”這樣的比喻跳出舊的窠臼,令人耳目一新。林語堂在一次演講中說:“好的演講是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這個神奇的比喻簡直令人有驚豔的感覺!

2.排比

先悄悄地告訴讀者,在演講中運用排比句(段),容易給人以出口成章的感覺。特別是在即興演講中,要是能巧妙地設置幾個排比,更是令聽眾折服。所謂排比,就是用句法結構相同的段落、句子或詞組,把兩個或多個事物加以比較,借以突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很多時候,排比的段落或句子是以一種遞進的方式排列,營造出一種雷霆萬鈞的氣勢,同時朗朗上口,富有樂感。

馬丁·路德·金發表的《我有一個夢想》(摘錄見本書第五章),在回顧了100年前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後,連用三個“一百年後的今天”,起頭的句子表明“黑人仍無自由可言”;在提出這次黑人運動的目的後,又連用三個“現在是”起頭的句子闡明現在是實現“自由和正義”的時刻。在演講即將結束時,演講者**滿懷地傾訴道:“我仍然有個夢想”,緊接著連用四個段落,每段都用“我夢想著”起頭構成一組排比段,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麵,令人神往,令人振奮。

3.對比

所謂對比,就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領導幹部在演講中恰當地運用對比手法,能使主題形象突出,能較全麵地表現演講者的觀點,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常用的如正義與邪惡,英勇與怯懦,偉大與渺小等等。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4.層遞

在一些著名演講詞中,經常可以見到一種先略後詳的句式,即對一種意思分層表達,先略敘主幹,接著再用詳述進行內容的補充強調,使語意由淺入深,而使音律和節奏形成一種由簡到繁、由弱到強的層遞美。

雨果在《巴爾紮克葬詞》中這樣說:“他全部的書稿僅僅形成了一本書,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書。”丘吉爾在《關於希特勒入侵蘇聯的廣播演說》中這樣說:“我們隻有一個目標,一個唯一的、不可變更的目標。”

以上的詞語,前麵的是簡單敘述,意思單薄,語詞一般。作為後補部分的詳述,內容充實詳盡,語氣強烈。聽眾如同聽到了“踢踏舞”的節奏,耳膜得到了美的享受,心也隨著激**起來。

5.反問

反問不是疑問,反問時的答案其實是呼之若出。既然沒有疑問,為什麽還要反“問”呢?首先,演講中用反問可以發人深省。如美國政治家帕特裏·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發表的著名演講《不自由,毋寧死》中,就大量地運用了反問,從而達到氣勢雄勁,感情激昂的效果。如:“難道我們還要求救於原告與祈禱嗎?難道我們還有什麽更好的方法未被采用嗎?不需要尋找了,先生,我懇求您,千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了。”

其次,用反問可以加強語氣。美國著名人權領導人費雷德裏克·道格拉斯在紐約州國慶節慶祝大會上的演說《我們需要灼熱的烙鐵》,也大量運用反問來增加語言的力度。如:“我還要為奴隸製度是不正當的進行辯證嗎?對於共和黨人,這難道還是問題嗎?難道還要通過邏輯和論證的法則來解決這個問題嗎?難道這個問題還要作為極難解決的問題,而不得不運用令人懷疑且艱澀難懂的正義原則來解決嗎?”

再者,用反問掀起演講**。演講**是演講者思想感情的爆發點,常常表現為高亢的語調和強烈的語勢。因此,在充分說理的基礎上,采用反問連用,這樣可以很好地掀起演講**。

此外,演講中經常運用的還有反複,鑒於反複這一修辭手法我們在第五章之《一詠三歎,欲罷不能》一節中已經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言。

事實上,各種修辭手法常常不是在演講中孤立地出現,很多時候是同時“上陣”的。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精良的政治家帕特裏克·亨利在1775年3月23日弗吉利亞洲第2屆議會上的演講《不自由,毋寧死》中有這樣一段:

但是,我們什麽時間能變得越發壯大呢?下周?還是明年?莫非非要等到我們都被徹底解除武裝,家家戶戶都被英軍攻占的時候嗎?優柔寡斷、毫無作為能為我們積聚力量嗎?我們能高枕無憂,非要等到計無所施之時才會找到退敵的善策嗎?

帕特裏克·亨利屬於主戰派,阻止向英軍妥協停戰,主張武裝獨立。以上三個反問分句組成的排比句式,力量彰顯,如泉奔湧,是向議長以及其他主張停戰的議員的有力反問,層層迫近,咄咄逼人,雄辯地捍衛了自己的主張。這種既用反問又用排比的修辭,使表達的情緒越來越強烈,如晴天霹靂,令人震撼。古往今來,許多大人物運用此法在演講中取得了非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