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貴在引導

有一個身強體壯的青年試圖將一頭牛趕往牲口棚。他用盡渾身力氣推它,不停地用鞭子抽打它,大聲吆喝它,然而牛站在那兒就是不肯動。一位擠牛奶的女工見狀,走上前來。她深知牛的飲食習慣。她把一根手指伸進牛的嘴裏,牛居然很馴服地被她牽到了牲口棚裏。原來,她從牛的角度考慮問題,盡力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它的習性,使它願意跟隨自己。掌握了這一點,她想把牛牽到哪裏就能牽到哪裏。

用鞭子打不如用手去牽。演講中要想聽眾同意你而不是反對你,你也要學會用“牽”的技巧。我們知道,誰都擁有自己引以為豪的觀點。它們要麽是經過多年的學習與經驗積累而形成的,要麽是擁有根深蒂固的情感根基。正如溺愛孩子的父母不會輕易責備自己的小孩一樣。

如果你直截了當地麵對麵攻擊一個人引以為豪的觀點,他的反應與你批評他小孩的反應一樣,隻能是反感。他會對你表示憤慨。他會全副武裝,保護他的小孩,對付你說的每一句話。他不但不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且相反還會像溺愛小孩的父母把自己的小孩抱得更緊,更加堅守自己的觀點。有關這一點,可以說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時,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求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別人做了許多次工作都沒有效果。

當憤怒的農民舉著火把,蜂擁到皇宮前的廣場上時,列寧出麵了。麵對群情激昂的農民,列寧發表了一場簡短演講。

列寧:“燒房子可以,在燒房子之前,讓我講幾句話,可不可以?”

農民:“可以。”

列寧:“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

農民:“是我們造的。”

列寧:“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

農民:“好!”

列寧:“那麽這房子要不要燒呢?”

農民:“不燒了!”

列寧沒有正麵勸阻農民的行動,而隻是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使他們明白皇宮其實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果然三言兩語就說服了那些堅持要燒掉皇宮的農民,保住了寶貴的文物。

領導者在台上試圖說服聽眾的時候,不要以討論異見作為開始,要以強調——而且不斷強調雙方都同意的事作為開始。如果可能的話,必須不斷強調:你們都是為相同的目標而努力,唯一的差異在於方法而非目標。使對方在開始的時候心裏就說“是的,是的”,盡可能使他不說“不”。

一旦你尊重了他的觀點,那麽你接著便可以漸漸地構築你自己的觀點。要使聽眾心服口服,你在演講時不可違背聽眾的意願,采取逼迫式,甚至是威脅的手段要聽眾接受你的觀點。你應當牢記在心的是,隻有當你的觀點能夠引起聽眾感情共鳴時,你的觀點才容易為聽眾所接受。

那麽,演講時該怎樣構築你自己的觀點呢?你應當讓你的觀點對聽眾有感染力——正如放進牛口中的手指一樣。聽眾接受你的演講,是因為他覺得你的觀點對他有價值,有幫助。而且,隻要你能向聽眾表明你思想開闊,尊重他的觀點,能替他著想,你就能在聽眾中產生共鳴,並與聽眾建立起一種融洽的關係。隻有這樣,聽眾才會樂意讓你“牽”著而接受你的觀點。做到了這一步,你便可順利地開始向聽眾灌輸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