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與“故作聰明”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糊塗更難。

人們說話,有“明白話”,也有“糊塗話”。“明白”和“糊塗”都有真假之分。真明白為慧者,假糊塗為智者,而假明白為蠢人,真糊塗為愚人。世有“大智若愚”和“故作聰明”之類的說法,其中包含了明白與糊塗的辯證關係。社會的複雜性要求人們說話既不能處處明白,也不能處處糊塗。那麽什麽時候應該說明白話,什麽時候應該說糊塗話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不那麽簡單。這其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而言,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要多說明白話,在小節上不要太計較,要糊塗一些才好。另外,在道理上要盡可能多說明白話,在感情上要糊塗一些才好。

生活是多彩的,人們在倡導誠實的同時,也喜歡含蓄的意蘊。在為人處世時,說實話固然是做人的根本,但虛話和假話卻也能在必要時派上用場,更好地調節生活的韻律。

特別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某人患了不治之症,知道這一情況的親屬、朋友多不以實情相告,以避免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和痛苦。其實,在一般社交活動中偶爾講些善意的謊言,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夠產生良好交際效果的謊言多是以裝糊塗的形式出現。這種裝糊塗的言辭有時能避免或解除尷尬,而在同一場合說大實話倒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可就是有些人偏偏不注意這一點,說話過於直接,不注意方式,結果造成不良後果。

在人際交往中,說謊話是最討人嫌的。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況和特殊場合下,就必須說一點必要和善意的謊話,以應付突然的變化和非常的情況。

美麗、善意的謊言可以在任何人中間使用,它常常會起到像催化劑一樣的作用,使彼此關係融洽,感情更濃。母親可以對兒子撒謊,醫生可以對病人撒謊,老師可以對學生撒謊,如果是出於善良的動機,並且能夠達到有益於他人的效果時,適當說點謊又有什麽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