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敵兩難,自相矛盾

伏擊戰中最理想的狀態是將敵人引入峽穀之中,前後一堵,令其進退兩難,首尾不能兼顧。口才高手在論辯過程中,為了駁倒對手,有時會提出一個隻有兩種可能性的前提,迫使對方在兩種可能中加以選擇。實際上無論對手選擇哪一種,推論出的結果都對自己不利,除此之外又別無他法,從而使對方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種縱橫術叫“困敵兩難”,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在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裏,主人公羅亭與皮卡索夫有一段精彩的對話,就使用了困敵兩難的縱橫術。

“妙極了!”羅亭說,“那麽,照你這樣說,就沒有信念之類的東西了?”

“沒有,根本不存在。”

“你就是這樣確信的嗎?”

“對。”

“那麽,您怎麽說沒有信念這種東西呢?作家您首先就有了一個。”

顯然,皮卡索夫的主張是:根本不存在信念之類的東西,可是他又確信他的這個主張是正確的,而確信一種思想是正確的,本身就是一種信念。這時候,他等於承認了“有信念這種東西”。但是這又與他主張的根本不存在信念這個東西的話相悖,這樣,皮卡索夫就陷入了兩難的自相矛盾之中。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在山上采到一種傳說吃了可以不死的草藥,他來到都城準備把這草藥貢獻給楚襄王。這個人來到王宮向傳令官說明來意後,恭恭敬敬地把草藥交給了傳令官。傳令官馬上把草藥送進宮中。

中射士(帝王的待禦近臣)一看傳令官手中拿的東西很出奇,就問傳令官:“你拿的是什麽奇花異草啊?”

傳令官答:“是長生不死藥。”

中射士又闐:“可以吃嗎?”

傳令官答:“可以。”

中射士突然出手把草藥奪過去吃了。傳令官一看草藥讓他吃了,自己無法交差,便把此事報告了楚襄王。

楚襄王一聽勃然大怒,派人欲殺中射士。

中射士被捕時向楚襄王爭辯說:“臣問過此藥可不可以吃,傳令官說可以吃,臣才吃的。這說明臣沒有罪,有罪的是傳令官。何況,這種藥是長生不死藥,臣吃了它就應該長生不死,如今大王要殺死臣,臣若是被殺死了,這表明此藥不是什麽長生不死藥,而是催死的藥;臣吃了不死藥還死了,也說明獻藥的人是個大騙子;望大王深思。”

這個中射士運用了“困敵兩難”的縱橫術,使自己免於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