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懂沉默的人,人們都會跟他交談

我的一位朋友洛克在生活中是一個話很少的人。他也沒多少錢,過著隱客一樣的生活。奇怪的是,他在社交場所的受歡迎程度超過了我們所有人。洛克至少一個月參加一次聚會。平時他也很少跟人電話交流,但當他在聚會上出現時,人們總是願意跟他聊上10分鍾。

“那個家夥是最好的聊伴,是最合適的聽眾。”

大家都承認,他不是傾情於社交的人,但卻懂得恰到好處的沉默。他不喜歡與人爭辯,而是耐心地聽聽對方講什麽,說話的態度令人如沐春風,因此大受歡迎。

洛克自己說:“我喜歡坐在那裏耐心地聽一聽大家講的東西,喝一杯酒,什麽都不說。有人興高采烈地講述自己的成功史,有人悲愴地痛斥那個騙光他家財的陰險小人,也有人傾訴被人奪妻之恨。總之,我聽到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好消息,但我聽過就忘

了。第二天早晨醒來時,我對昨天的一切都恍如隔世,就像什麽都沒有發生過。然後,我會連續幾周都不露麵。我不喜歡去找人聊天,但人們都來找我。因為人們需要一個理解他的傾聽者,而不是動不動就反駁他,教訓他,甚至到處宣揚他醜事的人。”

這是一種很高明的原則。因為處於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過自己不願說出來的秘密被人當眾揭露的窘境,也有曾經因為自己公開評論別人導致大家都陷入尷尬,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的經曆。而這一切的根源,無非是因為有人“說得太多,什麽都說”。所以,當一個守口如瓶、聽得多、說得少的人出現時,人們都更傾向於和他聊一聊,而不是去找別人。

我在北京的鄰居小翰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但他的學習成績不太好,再怎麽努力也不過是中下的水平。而另一位鄰居小柏跟他同班,卻一直名列前茅,家中掛滿了獎狀,也是老師經常掛在嘴邊、號召全班向他學習的好學生。他們兩家的父母也都認識,平時經常見麵。每次考試成績公布以後,小柏的爸爸就去找小翰的爸爸聊天,然後就問:“你們家小翰考得怎麽樣?”

不等對方回答,他就接著“貶低”一下自己的孩子:“哎,小柏這次太粗心了,數學沒有考好,得了個全校第二。他真是太不爭氣了,不知道你有什麽辦法可以幫我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

在講這些話時,他的心中十分清楚小翰的數學成績很差,但仍然問這個問題。他不僅僅是當著小翰爸爸的麵講,還喜歡當著孩子和其他鄰居的麵講,有時也對我發表類似的感慨。這麽下去,兩家的關係就逐漸惡化了。小翰的爸爸不再搭理他,孩子之間的交往也慢慢地停止。這樣一來,兩家就成了“仇人”。

生活和工作中,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你明明知道真相,為何去當麵揭開他的傷疤?“明知故問”的“針刺式聊天”是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不要讓自己的好奇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尤其對待親近的朋友或家人。適當的時候,沉默才是贏得對方好感的必要前提。要想別人願意找你聊,就要學會在恰當的時機閉嘴,給對方留一個回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