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醜效應會讓你更受歡迎

出醜效應又叫“犯錯誤效應”“仰巴腳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仰巴腳”是一個方言詞匯,乃是指不小心摔跤摔得四腳朝天,也就是指出醜。在出醜效應的影響下,不具才幹的庸人固然得不到人們的青睞,但相對於完美無瑕的成功者,人們卻更加欣賞存在小缺點、小瑕疵的偉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們更喜歡那些與自己相近的人。那些表現得完美無缺的人,會讓旁人覺得不真實、難以接近,也會因忌妒產生一定的疏遠、排斥心理。

曾經有一位十分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做了一個關於出醜效應的心理實驗。他拿來四段情節大致相同的訪談錄像,讓受測者一一觀看。

第一段錄像:受訪者是一個稱得上功成名就的傳奇人物,在自己從事的領域中,他獲得了震驚海內外的成就。麵對主持人,他談笑自若,風度翩翩,不僅沒有表現出一絲怯場,而且充滿自信。他得體的談吐、優雅的舉止,讓台下的觀眾喝彩連連。

第二段錄像:受訪者也是一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知名人士,

但比起第一段錄像中的受訪者,他顯然並不十分適應這種場合。他不僅十分緊張、怯場,還在慌亂中碰灑了桌上的咖啡杯,讓主持人的褲子遭了殃。

第三段錄像:受訪者是一位人們口中的“普通大眾”。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麽緊張情緒,但言語平平,並無出彩之處。

第四段錄像:同第三段錄像中的受訪者一樣,這位受訪者也是一位沒有什麽重大建樹的普通人。麵對采訪,他同第二段錄像中的受訪者一樣異常緊張,並且也讓主持人的衣服遭受了咖啡的“洗禮”。

四段錄像放完後,教授分發了選票,請這些受測者分別選出自己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受訪者。選票匯總後,教授和他的助手進行了統計。最不受歡迎的那位,一如之前人們的猜測,是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者。而受測者最喜歡的那位,答案卻出乎人們的意料——第二段錄像中的受訪者以95%的得票高居榜首。

這個實驗,驗證了我們所說的出醜效應。才幹平庸的人舉止失常,讓人們對其更加難有好感。而對於那些成就非凡的人來說,他們偶爾犯下一些小錯誤、出現一些小瑕疵,不僅沒有讓人們失去對其的好感,反而讓人看到了他真實的一麵,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可以信任的、真誠的、不掩飾自己缺點錯誤的人。每個人都存在缺點,這是人們的共識。而第一段錄像中的受訪者,正是由於表現得過於完美,導致人們覺得他掩飾太過、不夠真實,難以放心地信任他、接近他。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自身的缺點、瑕疵,對於自己來說,心中都有一杆秤,衡量著自己該如何改進、如何表現;對於他人來說,優異的成功人士偶爾出現錯誤,會讓人覺得更加真實、真誠。我們在社會交際中,適當地運用出醜效應,不僅能夠拉近與他人的心靈距離,也能避免很多因他人的忌妒心理而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不過,出醜效應也並不是人人會用,人人可用。在運用過程中,我們須牢記以下幾點。

1.丟開包袱,適當“露馬腳”

有的人,尤其是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習慣了在人前維護美好形象,力求每個表現都無暇,每件事情都完美,要他放下包袱,偶爾暴露些缺點,對他來說可謂難於上青天。其實,這是一種亟待改善的心理狀態。時時刻刻保持人前完美,且不說自己要多麽小心翼翼,疲於應付,更會招致他人的懷疑、排斥甚至是敵意。而若自己一直維護的美好形象被他人拆穿,那麽再想重塑形象,才是真的難於上青天。

2.適可而止,避免“出洋相”

我們常說,凡事有度,適可而止,對於出醜效應的應用,也需要如此。適當“出醜”不是“出洋相”,“仰巴腳”也不是真的重重摔一跤。我們偶爾暴露的,是小缺點、小瑕疵;我們故意犯下的,是小錯誤。這些缺點和瑕疵,不能影響到他人對於我們整體形象的判斷;而這些小錯誤,更不能導致自己遭受重大損失或挫折,讓他人懷疑我們的實力。我們讓大家看到的,應該是一個偶有小錯,更像一個真實的人的優秀人士,而不是一個洋相頻出、難堪大用的“跳梁小醜”。

3.提升自我,“出醜”才有用

上文試驗中,人們對於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者的態度,相信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鍾。所謂出醜效應,實際來說,可算得上是那些真正優秀者的“特權”。

成功人士的小錯誤在人們看來可以笑著接納,這些瑕疵成了成功人士可愛的真實之處;無才無德之人的小錯誤在人們眼中難以接受甚至被放大,這些瑕疵成了他無才無德的證據。

因此,我們想要運用出醜效應,想要用一些小缺點為我們打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就必須以不斷提升自我的才幹、品德為前提。隻有當我們足夠優秀時,我們才能獲得更多“出醜”的“特權”。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際交往也越來越複雜多樣。一直高高在上、完美無瑕的成功者,不僅讓人難以接近、信任,更會招致他人的妒恨。偶爾犯個錯、出出醜,讓人們看到你真實的一麵,感受到你真誠而不做作的處世態度,人們會更願意親近你、喜歡你、信任你、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