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批評”

有一次,客戶帶我去他的辦公室。我們發現海報設計得有問題。這是他親自把關、精心準備送給我的樣品,希望為來年的合作開一個好頭,結果被設計部門的人搞砸了。他很沒麵子,二話沒說便氣衝衝地叫來那位同事:“說吧,你為什麽針對我?”

他隱含的意思是:你這家夥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你給別人做的海報從不出錯,給我做的卻出了問題。我認為你一定是故意的!

他當然需要一個解釋,但這個質問的方式卻引爆了一場戰爭,並沒有解決具體的問題。那天,我默默地坐在旁邊的沙發上,聽了兩個小時他和同事互相攻擊的嘴巴戰爭。直到他們的老板聞訊趕來,製止了一場全公司的人都放下手頭工作趕過來看戲的鬧劇。

有多少人不是像這位客戶一樣去跟別人交涉問題的?我們義憤填膺,說話像吃了槍藥,明明想得到一個答案,卻不給對方解釋的機會。所以,你提出的問題在對方看來,其實是攻擊性極強的批評。談話就此終止,戰爭馬上開啟。

別人的內心世界,以及處理一件事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麽,旁人永遠無法真正地了解。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他的行為可能冒犯了你,但並不是針對你。所以,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指責和攻擊別人——除非他來攻擊你。因為未曾真正的經曆,你就無法體會其中的一切。因此,在提出問題時,應該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而不是去批評對方。

提問時不要“太主觀”,這是最基本的態度主觀是什麽?

第一,自以為是地產生了一些印象和觀點。

第二,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絲毫不考慮對方或其他人的感受。

一個人將兩者結合起來去對話,和別人聊天,他就會展示出一種咄咄逼人的“主觀性”。

我在洛杉磯的鄰居芬妮太太一直以為自己很會安慰人。她以此為傲,稱自己是美國的“知心姐姐”。每次有朋友來找她哭訴,不管是工作上被老板罵、被同事整,還是婚姻出了問題,芬妮太太都會邊聽邊安慰對方: “我懂的,發生這種事你真的很不幸。不過,這不是你的錯嗎?誰讓你不知道怎麽討好老板呢?還有,你太把那個小男友當回事了。聽我的吧,女人應該更愛自己。”於是,來哭訴的朋友哭得更厲害了,事情並沒有解決。

你不能說芬妮太太不善良。她很願意安慰人,也很願意幫助自己的朋友。但她的習慣是,把朋友批得狗血噴頭。實際看來,這並非好的辦法。而且在朋友眼中,芬妮太太是個缺乏溫情的聊天對象。

在芬妮太太的朋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不領這個情”,不認可她的看法。他們當然還是會感激對方願意安慰自己的好意,因為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當一個人在傷痛或者憤怒,情緒非常激烈的時候,他們需要的首先是情感上的“肯定”和“支持”,並不想聽到安慰者對自己的指責和批評——哪怕他的確是錯誤的,責任100%是他的。在當時的氛圍下,提出批評性的問題隻會讓他的情緒更壞,也影響雙方的關係。

為什麽?因為朋友們覺得:“我這麽難受,來你這裏最想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支持,聽到建設性的意見,改變現狀。而你,上來就馬後炮地指責我,卻根本不可能了解我所受的苦!”

過去,我也曾經對史密斯犯過這種錯誤。史密斯是一個心很大的美國人,在處理自己的私人問題時總有些讓人意外的做法。他為此吃了許多虧。從我的角度看來,就像在給自己挖坑,十分愚蠢。他來找我聊時,急切之下我說了不少過分的話來規勸他。雖然他當時並沒有反駁,但我明顯地能感覺到,過後的一段時間內,他不會再找我聊天。

再親密的關係,聊天時也需要講究分寸。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當你計劃開口時,先琢磨一下自己準備提出的問題是否帶有“攻擊性”。否則,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

當傷害已然造成時,事後的彌補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當然,你的指責和貶低或許是出於善意——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善意地批評朋友,希望對方能重視你的意見。他們也能理解你的好意,但這對於接下來的溝通卻不是一件好事。提問的目的是“解決問題”,不是“製造批評”。有問題就已經很讓人不爽了,指責和批評則會讓對方繼續添堵。

不要站在主觀立場上去評判對方

人和人的智力水平不同,總有一些人更有智慧,更有能力。在各種問題的處理上,他做得都比別人要好。別人的生活、工作、感情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他的眼裏可能不算什麽,也許會有一種“俯視”的感覺。

這沒關係!重要的是,即使你不讚同對方的處理方式,不同情對方的遭遇,也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待和指責別人。具體表現在,提出的看法不要太主觀,做出的評判也不要太絕對。

有時候,我們應該懂得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對方的問題——換一個理解的角度,然後主動幫他解決問題。

“傾聽式的問題”比“批評式的建議”更適合開場白

在很多時候——幾乎99%的情況都是如此,人們有了問題來找你聊天,他最需要的是傾聽和建議,而不是指責和否定。也就是說,即使他在某件事上表現得極其愚蠢,也並不需要由你指出這一點,因為他自己清楚。當你發現對方的問題,主動過去溝通時,也許他早就心知肚明了。所以在你開口時,不如先放低姿

態,聽一聽他的想法,而不是急於告訴他“有多麽錯誤”。

人們生活瑣事很多,有各種情緒,心情不好的時候自然也很多。在情緒處於低穀時,人的感情是比較脆弱的。這時作為“施加情緒”的一方,對於關係較好的朋友、客戶或親密的家人、伴侶,有些時候我們關心則亂,覺得關係親近,就“話由心出”,很多話不假思索地便脫口而出。但這麽做顯然不是一個最佳選擇。

好好談,但不要試圖教給對方什麽

廣告商羅伯特的妻子非常在意歲月的痕跡。她每天要拿出四五個小時用在化妝上。有一次,夫妻二人一起去看格萊美頒獎典禮。妻子看見一個當紅女明星的臉上略顯皺紋,就問:“連她看起來都有點年紀了,你看我一定也覺得是老太婆了吧?”羅伯特這時走神了,脫口而出:“親愛的,我知道你的想法。這不都是因為你平時不注重保養,也不節食,變得這麽胖造成的嗎?”羅伯特不走心的一句反問,讓他從那天晚上開始睡了一個禮拜的書房。

即使聊天對象的行為在你眼裏無比可笑、幼稚,也不要試圖教給他在你看來多麽寶貴的人生道理。一個人不可能不犯錯,也不可能總是清醒的。另外,很多聊天其實隻是為了排遣一下思緒,你要做的不是“為人師表”,而是陪他談心,聽他把話說完,再小心謹慎地發表意見。

有時候,在工作和生活中花的力氣越多,我就越明白,一個人很難真正理解另一個人所經曆的困境。隨著經驗的豐富,我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經驗,生活的、工作的、機遇的、情感的,我很期待自己的分享能夠給他人帶來幫助。你也一樣的,任何人都有這樣的興趣。正因為此,我們在交談時容易忽略了對方並不是這樣想的——他隻需要有一個人好好談談,卻並不需要你教給他什麽。

當事人向你傾訴,或者需要你提出、解決一個問題時,他最需要的是你能耐心地聽一聽,而且他並不會覺得你的任何批評可以解決他的問題。如果你想在交談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那麽最好是用一種探詢式的口氣,平等地提出問題。因為這樣做遠比那種高高在上的、過來人式的、不可辯駁的、擲地有聲的批評式口氣更容易引發對方的共鳴。因為沒有人願意在不高興的時候還要聽一個人對自己進行說教。這隻會迅速地關閉你們談話的大門。

把每一次提問當作一個學習的機會

英國老戲骨、著名舞台劇演員比爾·奈伊說:“每一個你將要見到的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東西。”你還需要了解,和任何一個人談話,對我們都是一個獨特的學習機會。學習源於發自內心的交流和建設性的提問,而非針對性的貶責。前者促進對話的深入,後者惡化你們的關係,讓對話不歡而散。

你的人生旺不旺,取決於會不會提問。當對方正為了自己的錯誤忐忑不安時,此時你“故作高冷”的提問害處是非常明顯的,甩下一句:“你為何這麽笨?”這不僅不會彰顯你的聰明,反而暴露你的素質。許多交不到好朋友的人都“死”在了這個環節。因為大道理都懂,根本用不著你來提醒他。隻有懂得用學習的態度提問,別人才願意跟你長談。這是信任和尊重的體現,能為你帶來旺盛的人氣。

提出新鮮有趣的問題。無論是否能為他做一些什麽,都至少先讓聊天變得有趣。比如,在聊天時製造新鮮感,用新鮮的話題稀釋現在緊張、憂傷和焦慮的氣氛,讓對話變得輕鬆起來。有人曾問我:"怎麽才能讓人願意跟我聊天?”我的回答就是:"先學會新鮮有趣的提問。”新鮮感是一個人快速博取別人好感的有效方式,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