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恰當的氛圍,再好的口才也無用武之地

法國偉大的文學家、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著有《形而上學論》這樣的名作,是一個相當自傲的人。他吹噓說:“給我10分鍾,我光靠這張嘴就能說服任何女人。”注意,他針對的是任何女人。遺憾的是,伏爾泰能夠得償所願的情況隻有一種,那就是女人在他麵前感覺自然的時候。

聊天的基礎工作,就是讓你的溝通對象“感覺自然”,身體和精神都處於放鬆的狀態,而不是和你說話的每一秒都像在被火烤。

如果你不能創造一個讓人輕鬆自然的氣氛,即便擁有伏爾泰式的口才,恐怕也無濟於事。我們和人聊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搜集信息,得到點兒東西。最起碼,我們聊天除了排遣寂寞外,還有許多更感興趣的價值。比如,你可以直接從他人的口中得知那個人討厭什麽,渴望什麽,在意什麽,他的優點和弱點,以及對事情的態度與價值觀。這是人人都關心的問題,所以人類才有了社交。

但是,具體怎麽做呢?最簡潔的做法就是本書一開頭便提到的:提出一個好問題。使用一個好問題作為開場的煙花,營造出足以讓雙方,甚至更多人放鬆的環境,來引導人開口說話。“問題”是聊天的鑰匙,好問題打開的房門通往春光燦爛的草坪或海風怡人的沙灘,壞問題則把人引向秋風淒雨的黑暗森林。

比如,每一位成功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都是問問題的高手。他們的控場能力十分出色。麵對複雜的局麵和不同個性的節目嘉賓,無論對誰,他們都能提出一些針對性很強的問題,在適當的氣氛下切入,打開受訪者的心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這樣的主持人聊天,你會感覺自己很舒服,哪怕對方在套你的隱私,也不會有受到壓迫的窒息感。

羅振宇為什麽“會聊天”?

《邏輯思維》脫口秀的主講人羅振宇主持的《長談》是一場長度達6小時、強度達200個問題的麵對麵采訪。對任何主持人而言,其說話量都會帶來異常艱巨的挑戰。如何去聊,才能讓節目的參與者充分表達,讓信息量爆棚、觀眾滿意?事實表明,他的表現十分專業,充分證明他是一個極會聊天的人。

錘子手機的創始人羅永浩談到對羅振宇的印象時極盡讚美之詞:“應該說,他(羅振宇)非常專業,在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任何讓我不舒服,或者是不想跟他敞開這個狀態去溝通的這個環節,我非常愉快。”

能讓談話的對方全程都感到愉快,這樣的聊天就是成功的。其中,除了控場和對話的技巧外,怎樣提出“好問題”就是我們在本章重點探討的部分。

如何用“好問題”創造好氛圍?

李維文在美國給一家公關機構的顧問講課時說過一句關於社交的名言:“沒有問題,就沒有社交。”帶著問題去交流,聊天才具有更高的意義,否則,剩下的唯有昏昏欲睡和江湖不再見。

問題是:怎樣提出一個好問題呢?顯然,這本身就是一個好問題。

第一,針對性:好問題和我們的聊天對象密不可分。

在設計你的問題時,就要先考慮到聊天對象的個性、職業和需求。哪怕是同一個話題,麵對不同的人提出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因為世上沒有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背景、性格等種種差異,決定了人們的思考體係也大有區別,因此,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

比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是金融產品,你拋給馬雲和馬化騰的問題卻應有所區分,以適應對方的思考體係和自身立場。

第二,確定性:給聊天的對象一個明確預期:“我們會聊的內容。”明確的問題會給人帶來安全感。

例如,當羅振宇采訪羅永浩時,先就自己的問題做了陳述:“接下來,我會圍繞8個關係來對你發問,分別是你和創業、產品、用戶、員工、高管、投資人、合作夥伴、你自己的關係,這些關係總計包括200個問題。”羅永浩一聽就明白自己該回答些什麽,他可以預先在心中組織觀點,有利於提高談話的質量。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突襲式”的聊天。

第三,善意性:任何問題都要善意地表達觀點,避免觸及對方的底線,引發抵觸情緒。

問題中要展示善意,這是給聊天對象傳遞的一個友好信息。給予對方充分的安全感才能打開對方的心理防線,讓他願意吐露更多的內容。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就要盡量將容易引發抵觸心理的問題排在最後麵。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要一上來就迫不及待地跟人表示友好,或者提出過於友善、乃至超越雙方正常距離的問題。這也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例如,你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問候對方的“另一半”。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並不清楚對方的婚姻實質上處於一種什麽狀態,善意的問候也可能變成殘忍的嘲諷。紐約的一位婦女問候一位合作許久的女客戶:“你先生還好吧?”這句話直接導致項目的談判失敗,原因是這位女客戶和丈夫正準備離婚,心情很不爽。哪壺不開提哪壺,氣氛就會非常糟糕。更倒黴的是,你可能會莫名其妙地從此變成對方眼中的討厭鬼!

第四,開放性:多問開放性問題,有利於對方發散思考,提高聊天的質量。

好問題都具有開放性。就是一定要提出一些有利於發散思維的問題,給對方很多回答的空間,並激發雙方的創意。在和朋友、客戶、孩子等溝通時,開放性問題都非常重要,也體現了我們的知識水平,也可以讓對話的氛圍更輕鬆。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當你不清楚對方的真實觀點時,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從對方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蛛絲馬跡,發現他隱藏起來的想法。在進行發散思考時,人們的思維在多條線之間來回轉換,有意無意之間,就會表露出對於許多問題的真實看法。

第五,假設性:這裏的技巧是,當你準備提出質疑的問題時,要用假設的方式消解對方的敵意。

如果問題具有一定的風險,是對聊天對象某一方麵的質疑,那麽,不妨用假設性的方式來提問,化解對方的抵觸心理,試探並引導他吐露真實心聲。例如,在《長談》中羅振宇問:“如果倒回20年,你會為你這樣的老板打工嗎?”羅永浩回答說:“可能會打幾年工,但學完東西就會躲得遠遠的,因為我是壞脾氣。兩個壞脾氣碰到一起,能夠長久合作是很困難的。”羅振宇的本意是請他評價一下自己的性格,但他沒有直接發問,而是假設了一個不存在的話題,巧妙地稀釋了問題的刺激性,聽到了想要的答案。

第六,同理性:不管真實想法如何,都應該讓對方知道你是理解他的,所以附和式的問題必不可少。

有的人麵對自己厭惡或不讚同的觀點,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屑一顧的態度並體現在對話中,讓對方直接感受到。這是致命的錯誤。即便你並不同意他的想法,有時也要認真地附和幾句,站在他的立場上去理解那些“迫不得已”之處。因為隻有這樣,他才願意和你深入地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