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談,先迎合對方心理

與人交談,不要一開始就談及意見不同的事,而須著重談彼此意見相同的事。你們彼此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而你們唯一差別是方法上的不同,所以一開始你就要對方回答“是”,而千萬不能讓他說出“非”來,因為假若一開始雙方就彼此不合,那他會存下反駁的成見,如此你就算再說上千言萬語,而且是句句真實的,但是別人早已存下了不良的印象,再要使他改變過來是不大容易的。所以與人交談,先得迎合對方的心理,使對方覺得這次交談是商討,而不是爭辯。

道理何在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他開頭用了“非”字,即使後來他知道這“非”字是錯了,然而世上有幾個人能接受認錯?為了他的自尊,他所說的每句話,他都會堅持到底,所以我們要絕對避免,不使對方一開頭就說“非”字。

一個善於講話的人,他不僅要熟練掌握說話的技巧,同時還要揣摩聽者的心理。在交談中,先要吸引聽者的注意力和興趣,使他們樂於接受你的想法,否則你一開始就引起反感,那隻有失敗。

在心理學的形態中,當一個人對某件事說出了“非”字,無論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比他往常說其他字要來得緊張,他全身的組織——分泌腺、神經和肌肉——都掁作起來,形成一個抗拒的狀態,整個神經組織都準備拒絕接受。反過來看,一個人說“是”的時候沒有收縮作用發生,反而放開準備接受,所以在開頭我們獲得“是”的反應愈多,才能更易得到對方對我們最終的提議的注意。

要使別人說出“是”的反應,技巧很簡單,但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因為人們有一個錯誤的心理,以為必須與人意見相反,才顯出自己的高貴和自尊。其實這是最笨的想法。一個性子急躁的人與一個內向守舊的人討論一件事,不用三言兩語,就可以使這位守舊的人發怒,但這樣有何好處?

在學校裏對學生,在家庭裏對妻子兒女,在商場中對顧客,要是一開口就使人不快,那你得用神仙的智慧與忍耐才能使他們改變他們已經拿定的主意,所以千萬不可憑一時私意觸犯對方。

在這裏我用我的一位朋友林君的事實舉個例子。他是一家電器公司的推銷員,這是他自己說的故事:在我推銷的區域內有一家大工廠,我認為是我們未來的一位大主顧。我費了幾個月的時間,用了許多口舌,最後總算得到了一小筆訂貨,即幾個馬達,假如能使他滿意的話,可能會有大批的訂貨,這也是我最殷切期望的。

三個星期後,我去那家工廠看看反應。當我見到那位總工程師,他第一句話就說:“林先生,以後我不能再買你的馬達了。”這使我大吃一驚,我問他:“為什麽?”他說:“你們的馬達太熱,我的手都不敢放上去。”我知道和他爭辯是沒有好處的,這是我以往不知多少次失敗得來的教訓,因此我打算用的方法,使他開頭就說“是”。我說:“黃先生,你的話不錯,馬達外圍燙手是不好的,你所需要的是發熱不超過全國電工協會規定的一台標準的馬達,發熱可以較室內溫度高上72華氏度,你說對嗎?”他說:“是的,但是馬達四周燙手,都超過了規定的度數。”我不與他爭辯,我僅僅問他:“當時工廠室內的溫度是多少?”他說:“噢!大約是75華氏度。”“在一盆147華氏度的水中,手會不會被燙壞呢?”於是我又給他建議:“黃先生,你不可以把手放在馬達上,你認為呢?”他於是承認說:“我想你的意見有道理。”我們又隨便地閑談了一會兒,他喊他的秘書來,約定在下月中要訂我們35萬元的貨物。我從多少年的失敗經驗中才學到讓別人說出“是對的”,反之與人爭辯是無效的。

這種說服的方法,是2000年前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用的,現在這種“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法”就是想得到對方的“是”的反應,他問的問題都是得到反對者的同意,使對方不斷地說“是”,無形中把對方的“非”的觀念改變過來。

記著,我們今後要告訴人家錯誤的時候,就要應用蘇格拉底的方法,使對方多說“是”,使人家對你沒有反感。所以你要使別人同意你的意見,在交談中應使對方時時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