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逢生術:鬥雞博弈

記得在小學時,有一篇課文說的是兩隻山羊麵對麵過獨木橋,互不相讓,在橋上爭鬥,最終一起掉入河裏。那時,我會想,如果我是其中一隻山羊,我會怎麽辦呢?

顯然,堅持前進打得頭破血流雙雙掉進河裏,不是最佳的選擇。那麽,就隻好一方後退了。如果對方堅持不後退,唯有自己後退一步,讓對方先通過。之後,自己再過去。盡管後退浪費了一點自己的時間與精力,還有點讓自己臉上無光,但總比掉到河裏好很多。

以上故事裏的山羊,一定不是“理性經濟人”,也沒有讀過博弈學。在博弈學裏有一個類似的模型叫“鬥雞博弈”,講的是兩隻公雞狹路相逢,誰也不服誰,在最後關頭這兩隻雞不會都采取進攻策略——因為兩隻公雞都負擔不起你死我活的衝突後果,但也不會都采取退讓妥協策略。通常是一隻雞進,大勝;另一隻雞退,小敗。

在《戰國策》裏記載了一則驚心動魄的故事,可以說是古人對博弈論的高超運用。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是楚國的忠臣,因受費無忌讒害,伍奢和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僥幸逃脫,想投奔臨近的吳國。一路上,伍子胥小心地躲避楚軍的追捕。

終於,伍子胥來到了楚吳邊境。眼看勝利逃亡在即,但還是不慎被守關的斥候(偵察兵)抓住了。斥候對他說:“你是朝廷重金懸賞的逃犯,我必須將你抓去麵見楚王!"伍子胥說:“不錯,楚王確實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原因嗎?是因為有人跟楚王說,我有一顆寶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寶珠,可我的寶珠已經丟失了。楚王不相信,以為我在欺騙他,我沒有辦法了,隻好逃跑。現在如果你要把我交給楚王,那我將在楚王麵前說是你奪去了我的寶珠,並吞到肚子裏去了。楚王為了得到寶珠就一定會先把你殺掉,並且還會剖開你的肚子,把你的腸子一寸一寸地剪斷來尋找寶珠。這樣我活不成,而你會死得更慘。”

斥候信以為真,非常恐懼,隻得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終於逃出了楚國。

伍子胥和斥候在邊境狹路相逢,伍子胥要過邊境,斥候要抓他見楚王(楚王會殺了伍子胥)。這本來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幾乎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但是伍子胥卻虛張聲勢,將自己的力量提高到可以致對方於死地的地步。

站在伍子胥的角度,橫豎難逃一死,不如放手一搏,做一隻強硬進攻的“鬥雞”。站在斥候的角度,他麵臨的選擇是:進攻——抓伍子胥可以得到賞金,但自己也會死;後退——偷偷放過伍子胥會拿不到賞金,但自己的命保得住。當然,斥候也未必就相信了伍子胥這個逃犯的話,但問題是:萬一伍子胥說的是真的怎麽辦?顯然,在伍子胥的話沒有明顯破綻的前提下,斥候沒必要以命相搏。後退一下,放過伍子胥是他最佳的選擇。

因此,在鬥雞博弈中,如果有一方拿出“絕不後退”的姿態並讓對方相信,那麽這一方必定是最大的贏家。這就是為什麽在糾紛中,講理的人往往會讓著那些無理取鬧的人、耍橫玩命的人。

看到這裏,也許有讀者會這麽想:看來做人還是無理取鬧、蠻橫霸道好,這樣就能在糾紛中總是做最大的贏家。問題是,人們對這樣的人個個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走近你惹禍上身——結果是,你一個人玩去吧。這個社會,一個人玩能玩出什麽名堂?就算你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斤釘?

鬥雞博弈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比如生活中經常見到吵架——夫妻之間、朋友同事之間、陌生人之間,但絕大多數都是以一方退讓而偃旗息鼓。國與國之間,也經常有鬥雞博弈:你威脅我要發動戰爭,我威脅你要動用高科技武器。雙方調子都很高(都想做那隻進攻的鬥雞),反複地試探、摸底……一旦確認對方真正的實力與策略,往往就會有一方退讓,不至於釀成真正的武力對抗而兩敗俱傷。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鬥雞博弈絕不會鼓勵你總是去做那隻進攻的“鬥雞”,很多時候退後也不失為最佳選擇。不過,你一旦選擇了進攻,就不要存婦人之仁。唯有一心死磕,才能讓對方心生恐懼,主動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