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讀得懂的經典:《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原理》於1890出版,很多學者將其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相提並論。作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是劍橋大學教授,也是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同時也是劍橋學派的創始人。

《經濟學原理》關注現實生活,深入淺出地為人們描述了理性人的選擇和市場行為,從而對社會中的經濟活動起到指導作用,因此它是經濟學者們必須細讀的經典,是許多國家大學課程裏的經濟學教科書。該書概貌如下:

第一,以心理分析為基礎。馬歇爾認為人的心理動機會有力地影響人的選擇行為,從而支配人的經濟活動。因此,研究經濟學時,需要研究人類行為的動機。他把人類行為的動機分為兩類:一是追求滿足,這可以激發人們經濟活動的動力;二是避免犧牲,這可以成為製約經濟活動的阻力。這兩類動機的均衡是絕大多數經濟範疇和經濟規律的基礎。

第二,強調“邊際增量”分析。馬歇爾認為:“在精神和物質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的觀察,與總數量的關係沒有與增加量的關係那樣大”。因此,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廣泛運用了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為需求理論基礎的邊際效用就是效用“增量”與消費“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彈性則是需求量變動比率和價格變動的比率之間的比率。同樣,供給理論和供給彈性也是這樣,隻不過他們是以報酬遞減率和“邊際”生產費用原理為基礎的。

第三,強調“局部均衡”分析。馬歇爾用物理學中作用和反作用達到均衡的觀念來說明經濟力量的均衡。馬歇爾強調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馬歇爾研究的是單個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考慮廠商、消費者之間的相互聯係和影響,這種方法已經成為當代微觀分析方法的基礎。

第四,強調漸變。《經濟學原理》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庸俗進化論用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認為支配生物發展的規律也適用於人類社會,生物的發展隻有漸變而沒有飛躍,人類社會發展也是一樣。在《經濟學原理》中,馬歇爾就以"自然界沒有飛躍”作為全書的題詞。他還在序言中寫道:“‘自然界沒有飛躍’這一格言,對於經濟學,尤為適切。”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曾這樣盛讚《經濟學原理》:“沒有誰細讀馬氏的巨著之後會不懂經濟學。”《經濟學原理》以均衡價格為核心,分為消費論、生產論、交換論和分配論四大部分。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的學術名著,《經濟學原理》有非常完整的理論架構。該書雖然博大精深,讀起來卻通俗易懂。馬歇爾為了讓自己的理論更能應用於實際,為了讓工人也能看懂,寫作時盡量使用通俗的案例與易懂的語言。

馬歇爾對經濟分析中引用數學和圖示的方法感興趣。雖然本書中並沒有使用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的工具,但正如許多經濟學家後來指出的那樣,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隻是他把數學這個偉大的工具巧妙地隱藏起來了。在一封寄給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的信裏,馬歇爾寫道:

(1)把數學當作速記語言,而非探討的工具。(2)用這個方法一直到把想法完全記下為止。(3)將之譯為英文。(4)舉例說明為何這些想法在真實生活裏重要。

(5)把數學燒掉。(6)如果你做不到(4),就把(3)燒掉。我經常做這最後一點。

馬歇爾花費了畢生心血,幾乎將整個經濟學大廈中的各個經濟理論都加以整理和精練,並把它們綜合起來構成自己的體係。許多前人已經接觸到而未深入分析的概念,經過他的整理加工,遂成為有明確內涵的理論範疇。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的微觀經濟學都是對他所建立的經濟學體係和理論的修修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