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之痛:匯率

在兩個相鄰不遠的海島上,各住著一群猴子與一群綿羊。猴子住的島嶼上是大片森林,綿羊住的島嶼則是一片青草地。每到冬天,猴子們在森林裏凍得瑟瑟發抖,而綿羊們因為沒有足夠的青草而餓得兩眼發花。

聰明的猴王想了一個辦法,在一個夏天遊泳到綿羊的島上,和綿羊們達成協議。由綿羊們提供羊毛衣服給猴子冬天禦寒,而猴子則采摘猴島上的樹葉給綿羊作為冬天的食物。為了公平起見,它們根據勞動的強度,協商出十筐樹葉換一件羊毛衣的辦法。

因為綿羊的羊毛是春秋季節剪,因此,還沒有到冬天,綿羊就將很多羊毛衣送到了猴島。猴子想要將對應的樹葉給綿羊,但綿羊說要冬天才需要。於是,猴子便在海邊撿了一些貝殼,在貝殼上打上記號,交給綿羊。一件羊毛衣給一個貝殼,綿羊可以用這個貝殼,從猴子們那裏交換到十筐樹葉。

到了冬天,綿羊就拿貝殼來換取樹葉。有些沒有貝殼的綿羊餓得慌,也來了。猴子們也把樹葉給沒有貝殼的綿羊,條件是這些綿羊在今後需要給猴子同等的羊毛衣。作為日後交割的憑證,綿羊也撿了貝殼,打上自己的記號,一筐樹葉一個貝殼,十個貝殼換一件羊毛衣。

幾年後,在猴島和綿羊島的動物們,在冬天也不再受餓與受凍。而在它們手裏,都擁有了對方不少貝殼。

在以上的故事裏,猴島與綿羊島其實就是在做國際貿易。它們手裏存放的對方的貝殼,就叫外匯儲備。猴島的“猴幣”與綿羊島“羊幣”的匯率是1:10。“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在金本位製度下,最初是金幣本位製,然後發展到金塊本位製,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聲中,金塊本位製退出曆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這叫金匯兌本位製。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35美金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美金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金掛鉤——這也是“美金”稱呼的由來。但因為美國的黃金儲備趕不上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美金的信譽受到置疑,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鬆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金“金匯兌本位製”,實行黃金與美金比價的自由浮動——美金就這樣變成了現在的美元。就像本節開篇的小故事裏,每一個貝殼都對應了實際的商品,因此匯率相對固定。

金本位製下的匯率固定,消除了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有利於世界貿易的進行。各國央行有固定的黃金價格,從而使得貨幣實際價值穩定。但是其弊端也是明顯的:限製了貨幣政策應付國內均衡目標的能力,隻有貨幣與黃金掛鉤才能保證價格穩定;貨幣供應受到黃金數量的限製,不能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黃金生產不能持續滿足需求,央行無法增加其國際儲備;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赤字時,往往可能由於黃金輸出,貨幣緊縮,而引起生產停滯和工人失業;給黃金出口國很大的經濟壓力。

因為沒有黃金這一硬通貨作為擔保,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匯率的波動開始加劇。例如津巴布韋,發行了幾千萬元麵值的紙幣之後,很快又發行十億甚至百億級別的紙幣。毫無疑問,這樣的紙幣相對其他國家的匯率是火箭般上升的。匯率的劇烈波動,對於國際貿易是毀滅性的打擊。當然,津巴布韋的例子是特例。在正常的國家裏,匯率有波動,但不會是如此劇烈的。

一般來說,本幣匯率降低,即本幣對外幣的比值貶低,能起到促進出口,抑製進口的作用;若本幣匯率上升,即本幣對外幣的比值上升,則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比方說,在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是8:1的時代,一件800元的商品出口美國,售價為100美元。如果匯率升到6:1,這件800元的商品要賣133美元。售價高了,競爭力自然削弱。反過來,美國出口中國的商品,原先100美元的商品,到中國要賣800元,現在賣600元就行,競爭力大大加強了。難怪以美國為首的美歐國家一直在要求人民幣升值。

2013年10月16日早盤,人民幣兌美元詢價係統報價漲0.07%,至6.0983,突破前期低點6.1007。6.10被認為是2013年年內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的一120個大關。受人民幣升值影響最直接的無疑是進出口企業。人民幣持續升值也導致出口訂單的盈利能力大幅降低,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根據一達通中小企業外貿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小微外貿企業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對珠三角範圍內超過1000家中小微外貿企業進行調研之後發現,目前有兩成企業存在因為匯率波動而推掉訂單的現象。

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人民幣升值,對企業走出去是一個好事。專家表示,短期應對人民幣升值屬於技術層麵的措施。從長期看,出口企業已到了必須做出轉型的關鍵階段了,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趨勢下,企業應提前做一些趨勢性的判斷,可嚐試進行部分產業轉移,把原來做出口的基地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