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你小康了沒有:恩格爾係數

評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恩格爾係數是一個非常科學的方法。恩格爾係數不糾纏於財富的數額,而是換一個視角,通過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來測算富裕程度。

在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分析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消費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消費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人的一切消費欲望,都是建立在肚子吃飽的基礎上的。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麵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假設在一個三線城市裏的三口之家,家庭月收人為8000元,月開支為5000元,其中每106

月花費2000元的食品支出。那麽,這個三口之家的恩格爾係數為:2000÷5000×100%=40%

這個三口之家的生活,介於小康水平與富裕之間。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查了一下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7.1%和40.8%。那麽,這個三口之家的富裕程度,在城鎮居民中還沒有達到平均水平。

在網上曾看到一網友吐槽:

我是北漂,月入1萬,一年到頭能存2萬就算不錯了。我每月花在食品上的開支最多2千元,那麽我的恩格爾指數大約是24%——難道我屬於富足的人了嗎……

帖子後麵,是一大串流淚的圖標。北京房貴,北漂不易。月入1萬,貌似不少,但買房就先別想(有富爸爸另說),租房呢也要節省點,80平米的兩居室,二環就別提了,三環怎麽也得6000元/月往上走,四環以內少於5000元/月有難度,五環內也至少要4000元/月。因此呢,最好是合租,否則光是房租就要花掉你一半薪水。剩下的5000元,要吃飯,要坐車,要準備逢年過節回老家的費用。

這個恩格爾係數“最富裕”的人,其實過得一般般。問題出在哪裏呢?

在實踐中,因為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消費結構和物價水平不同,恩格爾係數會出現較大的差異。例如北京的房價5~10萬一平方米,內地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就5000上下一平方米,房價存在10~20倍的差距(租金的差距高達10倍左右),而食品的價格差異不大,工資的差異也不過3倍。這就導致在北上廣的租房族“被富足”,實則有苦難言。

我們前麵說過聯合國劃分貧窮、富足的恩格爾係數標準,但具體到了各個國家,所執行的標準也有差異。以美國為例,從1965年到1980年的時間裏,恩格爾係數超過33%即為貧窮。他們假設一個四口之家的生活預算中,1/3用於食物,1/3用於住房,1/3用於衣物、家具、交通、衛生保健、水暖電氣、各種稅收、文藝等項。在這個生活預算中,住房的1/3開支是要確保的,所以,食品開支如果超出1/3就會引起其他那麽多項必需的開支需要壓縮,因而就是貧困了。

加拿大的貧困標準又不同,他們認為需要度量的不僅是食品的消費,還應該包括穿和住。他們將吃、穿、住三項加在一起計算恩格爾係數,這三項開支加起來超過總生活開支的62%,即為貧窮。

盡管恩格爾係數有這樣那樣的水土不服,但總的來說不失為一個科學的評價富裕程度的標準。隻是,在中國運用這一標準進行國際和城鄉對比時,要考慮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由社會經濟製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對於這些橫截麵比較中的不可比問題,在分析和比較時應做相應的剔除。另外,在觀察曆史情況的變化時要注意,恩格爾係數反映的是一種長期的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動中求得長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