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不是利潤:破窗理論

經濟學上的破窗理論認為:假如一個小孩打破了窗戶,必將導致被破窗人更換玻璃,這樣就會使安裝玻璃的人和生產玻璃的人開工,從而推動社會就業。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經濟學家大談“破窗理論”: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有專家說壞事中也有好事,災後重建將擴大內需,拉動經濟;2008年年汶川大地震,有學者曾經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論我國的經濟將會因此而加快增長;而在美國的“9·11”事件後,也有教授用破窗理論來論證了一番。

早在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就對此進行了批評。而破窗理論本身,隻是巴斯夏為了批評而設的靶子。在巴斯夏《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一文中,有如下文字:

你是否見過這位善良的店主一一詹姆斯·B.薩姆納先生生氣的樣子?當時,他那粗心的兒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戶玻璃。如果你置身於這樣的場合,你恐怕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每個看客,看到這種局麵的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如此這般地安慰這位不幸的店主:“不論發生什麽不幸的事,天下總有人會得到好處。人人都得過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幹什麽呀。”

這種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經形成為一種理論,我們將用這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理論,我們會發現,很不幸,就是這樣的理論在指導著我們絕大多數的經濟製度。

假定這塊玻璃值6法郎,你就會說,這個事故給玻璃工帶來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個法郎的生意——這我承認,我絕不會說這不對。你的話很有道理。這位玻璃工趕來,履行自己的職責,然後拿到6個法郎,在手裏掂量掂量,而心裏則感激那個莽撞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麵,假如你得出結論——人們確實常常得出這樣的結論——說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說這能使資金周轉,說由此可以促進整個工業的發展,那就容我大喝一聲:“住嘴!你的理論隻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麵,而沒有考慮看不到的一麵。”

什麽是你看不到的那一麵呢?巴斯夏指出:由於這位店主在這件事上花了6個法郎,他就不能用這6個法郎辦別的事了。因此,你看到的是他因修理一塊玻璃而“推動經濟”,你沒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用修補這善窗戶,或許就可以換掉自己的舊鞋,或者給自己的書架上再添一本新書。簡而言之,整個經濟是一個整體,如果窗戶沒有破,鞋匠(或別的什麽人)就會增加6個法郎的營業額,這是我們看不見的。

最後,巴斯夏推導出結論:“有些東西被毫無意義地毀滅,社會損失了某些價值。”他認為:“破壞、損壞和浪費,並不能增加國民勞動力,或者簡單地說,‘破壞並不是利潤’。”

窗戶被打破了,財富是被消滅了。如果破窗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那麽隻需要不斷搞破壞就行了。戰爭、海嘯、地震之類的天災人禍,難道都能促進經濟了?破窗理論錯得這麽離譜,因此巴斯夏將破窗理論定義為“破窗謬論”。那麽為什麽仍有不少人捧著巴斯夏為了樹靶子而提出的“破窗理論”津津樂道,這恐怕與GDP崇拜有關。這種惟GDP為上的人,就如同我們在上一節裏說到的“狗屎經濟學”一樣可笑、可悲。

值得指出的是,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破窗效應”。該效應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以《被打破的窗戶》為題,刊登在1982年的《大西洋月刊》上。該效應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就像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修複,將會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整棟樓被拆毀。有時候,“破窗效應”也被翻譯成“破窗理論”。因此,當我們聽到“破窗理論”時,指的可能是經濟學上的“破窗謬論”,也可能是指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這時隻要聯係一下上下文,就不難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