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是創新成敗的關鍵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這告訴我們,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為了把孩子塑造為一個富有行動力的人,媽媽不妨給孩子講一講以下的故事。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朱棣文是一個善於動手的典範。

小時候的朱棣文活潑好動,他的母親回憶說:“他沒有一刻閑著的時候,很淘氣,家裏的沙發,他爬上爬下,但他天資聰穎,酷愛讀書,從小就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童年的朱棣文就有豐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思考能力,他經常將軟肥皂捏成各種動物形狀,連大人看到也感到驚奇。稍大一點,他就能用小刀在木頭上雕刻飛機、軍艦等他感興趣的玩意兒。小朱棣文還用他那雙靈巧的小手製作了一架又一架的“飛機”和“軍艦”,客廳裏到處擺放著他的傑作。

此外,朱棣文還很喜歡玩積木,除了建房子模型外,他跟一般人不一樣,會到庫房找零件,將玩具改裝成機器人。在改裝的過程中,他的機械和物理常識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他養成了自己動手做的習慣,也讓自己的雙手更靈巧。

到了小學四年級,朱棣文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安裝工了。他經常花費許多時間來建造一些毫無目的性的裝置,把一大堆零件組裝在一起,做成一個他也不知為何物的大東西。朱棣文自己回憶說:“小時候,我花了許多時間用來製作一些無明確用途的器具。”通情達理的母親允許朱棣文進行他的“工程創作”,並且對他進行鼓勵。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充溢著這個家庭,伴隨著朱棣文的成長。

朱棣文長大後還十分喜歡下廚,可能是因為他喜歡動手做一些組合、操作之類事情的緣故吧。他說:“動手下廚像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專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冰箱裏找剩菜,拿僅有的材料下廚,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這種經驗、能力,對我解決日後所遇到的瓶頸,有很大的幫助。”

實踐和創新往往是孿生兄妹,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創新是實踐的動力。正因為朱棣文善於動手實踐與總結,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愛動手、喜歡創新的孩子,一般有哪些表現呢?

第一,遇到不明白的事物,他總會問“為什麽”,如果得不到答案,他們可能會通過動手實踐去解決問題。

第二,喜歡做小製作,比如堆積木、拚圖等,並從這些活動中找到生活的樂趣。

第三,隻要老師教了某一個化學式或者提到某一個物理實驗,他都會抱著懷疑的態度,回到家裏自己動手做實驗,以驗證自己所學到的知識。

第四,不盲目聽信家長或者老師的話,敢於質疑,有些行為顯得有些不服從管教和叛逆。

第五,對於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東西、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東西,總有一種偏愛和特殊的興趣。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的某些特征,作為家長,你不但不要抑製,還應該為孩子提供充分的動手機會,讓孩子在動手活動中學會“創造”。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不善於動手實踐,不妨讓孩子一起來聽聽這則故事。

將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的冷凍室裏,哪一杯水先結冰?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冷水先結冰了!”非常遺憾,錯了。發現這一錯誤的是一名非洲中學生一一姆佩坶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亞的馬於馬中學初三學生姆佩姆巴發現,自己放在電冰箱冷凍室的熱牛奶比其他同學的冷牛奶先結冰。這令他大惑不解,並立刻跑去請教老師。老師認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錯了。姆佩姆巴隻好再做一次試驗,結果與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係主任奧斯玻恩博士來到馬於馬中學。姆佩姆巴向奧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後來奧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發現列為大學二年級的物理課外研究課題。

隨後,許多新聞媒體把這個非洲中學生發現的物理現象,稱為“姆佩姆巴效應。”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很多人認為是正確的,並不一定就真正確,很多常規、常識,至多是大部分人總結出的經驗。我們在這裏講突破常規,更重要的是要有求知精神並善於思考。

簡單而言,家長應該這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第一,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二,指導孩子做手工。

第三,提供各種材料用具。

許多創新的想法必須通過操作和實踐才能最終實施並變成現實。發明大王愛迪生還是一個賣報童的時候,就經常“泡”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動手做實驗。他的全部發明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動手試出來的。由此可見,創造發明離不開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說,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是提高孩子創造力的重要環節,家長必須從小加強孩子動手能力的訓練,使其勤於動手、善於動手,在動手和實踐中形成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