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故事不可忽視技巧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美麗的白雪公主、善良的雪孩子、機智的阿凡提、勇敢的孫悟空……正是這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陪伴著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故事之所以為孩子所喜愛,是因為它是一種文學藝術作品,它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有生動的人物形象,有優美的藝術語言,還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有些媽媽以為講故事很容易,無非就是開口講嘛,有什麽難的?其實不然,給孩子講故事也是需要有技巧的:

第一,從選擇故事人手。媽媽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故事。隻有符合年齡特點、容易被孩子所理解的故事,才會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正常情況下,2~3歲的孩子思維還沒有獨立,喜歡以動物為主人公的童話,內容應簡單易懂。媽媽麵對可愛的孩子可以講述一些生活小常識、小兒歌等,隻要具有童趣、語言生動活潑就可以了。4歲以後,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這個時候就可以講一些品德教育、科學常識等方麵的趣味小故事了,雖仍然要求講起來簡單易懂,但是,此時媽媽麵對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一些,所以在故事情節上,要有小的起伏與波動。這一點小小的區別能引起孩子思維與想象的大腦活動。

第二,發掘教育性。美國故事家吉姆·科認為:“聽故事能夠打開那些直接教育無法觸及的區域,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可以從故事中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穩妥辦法。”這表明,故事的內涵不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對人的塑造有著積極影響,且有教育意義。據此,給孩子講故事,要充分發掘故事的教育性。

第三,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講故事時,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很重要。如果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要分析原因,隨時調整策略。年幼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媽媽選擇的故事一定要簡短,要特別容易理解。當孩子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時,可以適當改變自己的語調,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或將原有的語氣表現得更為誇張一些。聽覺上的刺激,可以直接引起孩子的注意。當孩子張口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媽媽應耐心聽完孩子可能不太完整的陳述,不要不耐煩,更不要從頭講到尾不看孩子一眼,不給孩子發問的機會。要知道,隻有更好地互動才能更積極地調動起孩子的想象力並活躍腦細胞。

第四,創設情境。講故事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孩子年齡小,社會生活經驗貧乏,往往對故事的內涵領悟較困難。因此,給孩子講故事,首先應創設一種故事氛圍,達到借景生情、置身於境的結果。具體做法可以通過“解題”作鋪墊,告訴孩子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節和人物等。另外,要力求不斷渲染故事環境,促使孩子神往於故事之中。

第五,善於設置懸念。瑞士教育家亞美路說過,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知所啟發。為了讓孩子聽而有發,講故事靈活運用懸念就十分重要。懸念就是掛念,它是孩子聽故事時持有的一種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關切的心態反映。有人說故事是人類靈感的橋梁,懸念就是靈感集成的火花。懸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關鍵處質疑,讓孩子按故事的脈胳去思考,探尋餘韻。故事懸念通常有開篇懸念、情節懸念和結果懸念等,應視具體的故事內容和聽故事的對象擇用或兼用。懸念的設置和運用,需要家長講故事前認真鑽研故事,精心設計講法,懸念分布既可從故事內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為情感懸念、問題懸念、事件懸念等;也可從故事的結構上設置,如層次懸念、連鎖懸念等。當然,講故事設置的懸念,是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錯,增強故事藝術的感染力。不過,懸念設置頻率、深度要因孩子而異,不能因設置懸念而讓孩子聽故事的興趣受損。一般情況下,講故事過程中設置的懸念,隨著故事的推進,都要被揭破,不能懸而無限。

第六,誦讀也是比較好的方法。誦讀可豐富孩子的詞匯,積累知識,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加準確、生動、規範。誦讀時,媽媽應用飽滿的感情,抑揚頓挫的語調吸引孩子。在講故事時可以提一些孩子感興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問題,也可以孩子提問,媽媽回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而且能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孩子閱讀活動的積極性。

第七,養成習慣。每天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場合給孩子講故事。比如在每天臨睡前,為孩子講一些睡前故事,而早上孩子醒來的時候,媽媽也可以在**給孩子講故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聽故事的習慣,一旦習慣養成了,就容易長期執行了。

很多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往往注重“講”,卻忽略了“講”以外的東西——技巧。是的,一般人都會講故事,可要把故事講好、吸引人,卻不容易,這就需要在講的過程中,注重技巧的運用。如此,孩子才更喜歡聽媽媽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