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講故事的過程變得更有趣

媽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要隻是把這件事作為例行公務,語氣枯燥、幹巴巴地念課文。因為孩子雖然在聽故事,他同時也在學習,如果能夠同時調動他的各種學習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雙手、大腦等,就會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選擇故事書的時候,最好選擇那些圖文並茂的。在開始階段,以圖畫為主,色彩鮮豔,形式多樣,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時,講述時不一定很快就進入故事情節,為了讓孩子感興趣、使他熟悉故事,媽媽可以先指著故事書上的各種小動物、各種物體、色彩,讓孩子尋找和辨認,等到孩子建立了興趣以後就可以講故事了。有的故事書,文字過於書麵化,這時也不必拘泥於文字的限製,媽媽可以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和方式,讓孩子明白;過於深奧或者不適合孩子聽的情節,完全可以略去,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書本來講。

為了讓故事的過程變得有趣,媽媽講故事之前自己首先要熟悉故事,掌握故事的內容和情節。比如要知道這個小故事講的是什麽內容、情節有哪些變化、哪一句該用什麽語氣來講述,等等。充分掌握了這些要點之後,當孩子做好了聆聽的準備時,媽媽最好把書放在一邊,盡可能將整個故事完整有序且繪聲繪色地描述給孩子。

當然,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要避免為孩子講故事時發生因生疏而結巴的情況,這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喪失對故事本身的興趣及聽下去的耐心。在講故事時,如果能給孩子出示一些事前畫好的大大的彩色圖片或製作好的模型,那就再好不過了。這些小道具可以讓孩子瞪著大大的眼睛與你共同分享故事的快樂呢!

下麵介紹幾種講故事過程中運用到的可以提升孩子興趣的方法:

第一,布置任務法。講故事之前就將準備讓孩子回答的問題一一列出來,比如故事裏的小主人公有什麽特征、小主人公最後的結局是什麽等。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聆聽,可以讓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節中去。

第二,設疑法。結合故事內容巧設問題,可以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當孩子對一個故事比較熟悉的時候,就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設計各種問題,鼓勵孩子回答和參與,甚至發揮孩子的創造力來改寫故事,比如問孩子:“這個故事叫什麽名字呢?”“後來怎麽樣了呢?你知道嗎?”“大灰狼在奶奶的屋子裏幹什麽呢?”“你要是小紅帽,會怎麽辦呢?”等等。當然,問題不能太難,過於難解的問題會讓孩子直接產生放棄的念頭,這就考驗媽媽的智慧了。

第三,鼓勵提問法。問題是發展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喜歡提出問題,媽媽一定要加以鼓勵,並且耐心引導孩子從故事中找出答案來。千萬不要隻講故事,卻不給孩子發問的機會。

第四,續編法。為發展兒童的創造想象,講故事時,媽媽可以訓練孩子續編故事結尾,比如問:“後來又發生了什麽事?”“他怎麽樣了?”等等,以引導孩子展開想象,從多角度續編。

德國詩人歌德幼年時,母親就常常給他講故事講到最驚險處就停住了,以後的情節讓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時的歌德為此做過多種設想。有時他和媽媽一同談論故事情節,然後再等待第二天故事情節的“公布”第二天,母親在講故事前,先讓歌德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設想的,然後再把故事情節講出來。

如此,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也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聽媽媽講故事時,孩子會不由自主地隨著情節的發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場麵和情景,這對右腦的圖形思維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五,複述法。當媽媽辛辛苦苦為孩子講完故事後,可以要求孩子進行複述,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和邏輯性。當然,在複述的過程中,孩子對故事所包含的道理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第六,配音法。故事裏常常會描寫到源於自然界的各種有趣的聲音,如小動物們的叫聲、高山流水的聲音等。可以讓孩子模仿這些聲音並參與到故事中來,這樣,孩子一定會興致勃勃地發揮自己的表演天賦。

第七,表演法。給孩子講故事時,媽媽要學會把故事情節通過語言描述、肢體動作及道具的運用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可以使孩子獲得情緒上的愉悅,也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

第八,配圖法。為自己喜歡的故事配上插圖,是孩子很樂意做的事。當孩子們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為故事中的各種角色,如森林、大海等填塗顏色時,媽媽不要過多地幹涉。應該讓孩子獨立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需要自己的創作空間。

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包括我們自己,都會記得兒時印象最深的圖書,更不會忘記媽媽給我們講過的某些故事。然而,現實中,有些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往往是醫為講故事的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十分乏味、枯燥。這就要求媽媽必須予以特別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