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講故事的最合適人選

天氣越來越冷,5歲的男孩飛飛不小心患了感冒。這可不得了,爸爸媽媽趕緊把他送醫院。到醫院後,飛飛就是不配合醫生的治療,哭鬧著非要回家。爸爸媽媽想盡了各種辦法,還是沒能使孩子安靜下來。這時,媽媽想到了“故事教育法”,她給孩子講了個故事,這辦法真靈,孩子馬上不哭了,醫生給孩子打了針,開了藥,最後讓孩子回家休息。回到家後,孩子又開始哭鬧,原來,躺在**的他怎麽也睡不著,就要聽故事!可爸爸媽媽還要上班,哪有時間給孩子講故事,這時,爺爺奶奶來解圍,主動擔當起講故事的角色。他們輪番給孩子講故事,孩子聽後卻怎麽也不滿意。傍晚,爸爸下班回家,飛飛又纏著不放。爸爸這些天看了不少故事書,正愁沒有聽眾呢。他坐在床邊,繪聲繪色地講了起來,可還沒講到一半,孩子就捂著耳朵拒絕了:“爸爸講的和爺爺奶奶講的一樣難聽,我不要聽!我不要聽!”過了一會兒,媽媽回來了,她的第一任務自然也是講故事。沒想到,這次飛飛竟聽得人了迷,聽完一個後還想聽下一個。為了讓飛飛有個好心境,媽媽一連講了十多個故事,連吃飯時間都錯過了。而飛飛的病在不知不覺中竟輕了很多,媽媽打趣地說:“故事也能治病啊!”可爸爸不明白了:媽媽選擇的故事也不見得有多好,為什麽孩子就喜歡呢?而當我們講故事時,為什麽孩子一點也不買賬?

其實,很多人都有飛飛爸爸一樣的困惑,比起很多講故事的人,孩子為什麽偏偏就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呢?事實也表明,媽媽是最適合給孩子講故事的人!

這與媽媽作為女性所擁有的特質以及母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晉朝的夏侯湛在《昆弟誥》中寫道:“納誨於嚴父慈母。”也就是說,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往往是嚴厲的,而母親則是慈祥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媽媽給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溫柔,這讓孩子的心理更樂於接受。同樣,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孩子無論如何也不會產生排斥的情緒。

第二,一般來說,媽媽作為女性,感情比較細膩,心也更細。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孩子心理的微妙變化,從而給予正確的關注,這會給孩子帶來受重視的感覺,從而更樂於傾聽。有個小女孩就很得意地告訴同伴:“有一次,媽媽給我講‘狼來了’的故事,當聽到狼衝過來的情節時,我的心咯噔一下就緊張起來,媽媽竟一下子覺察到了我的變化,還不忘安慰我,‘別怕,有媽媽呢!’有了媽媽這句話,我果真不害怕了。”

第三,故事大王鄭淵潔說,“女人說起話來,那發音、那節奏、那韻味,本身就是一個亮點。”是的,媽媽講故事時的聲音比較動聽,特別是年輕媽媽,聲帶裏似乎隱藏著一股磁性,這也是吸引孩子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母親是孩子的生命之源,也是孩子的啟蒙之師,母愛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每個孩子都渴望獲得母親的真愛,而真愛是溝通的潤滑劑,有了這潤滑劑,媽媽與孩子順暢的溝通關係就建立起來了。

誰給孩子講故事最合適呢?當然是媽媽了!這與媽媽作為女性所擁有的特質以及母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事實表明,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總會給孩子帶來愉悅、歡樂。那麽,作為媽媽的你,還猶豫什麽呢?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