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時間可贏取他人尊重

守時是一種美德、一種素質、一種涵養,是待人有禮貌的表現。然而,讓人遺憾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這一禮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守時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小時候上學遲到、長大後約會遲到、麵試遲到、上班遲到等。這種不守時的行為不但會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生活以及今後的發展前途。

高考的第一天下午,同學們已經開始準備考英語了。按照規定,考生必須在開考前15分鍾進入考場。否則,將被取消考試資格。在大家看來,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守時。可是就在考生進入考場後兩分鍾,一對母女居然姍姍來遲。

校園門口的兩名公安同誌把他們攔住了,那位考生痛哭流涕,孩子的母親也是苦苦相求,甚至跪地磕頭。

可是,這有什麽用呢?在製度麵前,沒有感情可言。

麵對高考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位考生不戰而敗。她的失敗,不是因為她技不如人,而是因為她遲到了兩分鍾。因為微不足道的兩分鍾卻付出了不能參加考試的代價,有可能會影響她的一生,這是多麽慘痛的教訓呀!

為此,媽媽一定要通過以下的故事教育孩子在平時要懂得守時。

故事一:

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是個非常尊重老人的人有一天,張良閑暇時在橋上散步,這時,有一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年人,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猛然一驚,真想揍他,但他見老人年紀這麽大,就忍耐住了,他想,老人嘛,有些怪睥氣也很自然他順從地到轎下給老人撿起了鞋子。不料,老學人得寸進尺,又“命令”道:“給我穿上!”張良心想,鞋子都撿了,給他穿上也無所謂了,便跪在地上給老人穿上鞋子。老人很享受地看著張良給自己穿好鞋子,然後揚長而去。

不一會兒,老人折而複返,告訴張良:“孺子可教矣。”然後要張良五天後的清晨在這裏與他會麵。張良愕然地答應了。

五天之後,張良趕到小橋,老人卻已經等在那裏,對張良的遲到很是生氣,他說:“跟老人約好時間居然還遲到,這是什麽道理?”便要張良五天後再來。

又是五天過去了,這一天雞鳴時分張良便趕往小橋,不料再次遲到,惹得老人大發雷霆。於是,張良被要求再等五天。

這一次,張良半夜便趕往小橋。一會兒工夫,老人飄然而至,看見張良等在那裏,不禁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然後交給張良一本書,告訴他讀完這本書便可以做帝王之師,十年之後他便大有用武之地。老人又說:“13年後,你會在濟北遇到我,穀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隨後,老人又飄然而去。

天亮後,張良一看書名,原來是一本叫《太公兵法》的兵書。

張良得到這本書後,認真閱讀,終於學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本領。據說,13年以後,張良跟隨高祖路過濟北時,果真在穀城山下看見一塊黃石,張良取回它,並把它當做珍寶供奉張良死後,就和這塊黃石合葬在一起。

故事二:

著名的思想家魯迅先生自幼非常聰明勤奮。在他12歲那年,他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

魯迅13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裏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去賣掉家裏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去藥店給父親買藥。

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剮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隻是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土角用刀到了一個“早”字,心裏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裏,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裏的很多事情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好家裏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每當他氣喘籲籲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守時不是一件小事,它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生活作風與一貫的行事方式。如果你從小就有守時的觀念,一定能夠憑著意誌與恒心做好生命裏許多非常重要的事情。

實際上,守時對孩子有很多好處:守時是贏得信譽的保障;守時的孩子心態更積極、更健康;守時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不畏難的情緒,不論刮風下雨,他們都不找任何借口,總是依時守信,這樣的孩子更有意誌,在今後也更容易戰勝生活中的困難,這將有益於孩子一生。

守時既是守信用的表現,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它不僅體現出一個人對人、對事的態度,更體現出這個人的道德修養。對於不守時的人來說,浪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同時也是在浪費著別人的時間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