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不一定是壞事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也許會在一件剛買來的白衣服上或剛裝修的房屋裏留下他的“美術作品”;也許會把剛買回的電動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也許會在一盆水裏加上洗衣粉、食鹽、油墨,然後嚐嚐味道;也許會把家長剛丟棄的垃圾又搬回來搗鼓……對於孩子的這些“出格”行為,很多家長都是斥罵、痛打。雖然孩子是“乖”了,可是孩子的創造力也可能受到了壓抑。其實,孩子的這些“出格”行為,是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世界的表現,其中孕育著豐富的創造因素。

在語言活動“我喜歡我自己”的最後一環節,為了讓孩子進一步認識、了解自我,大膽評價自我,樹立自信心,韋遂瑩老師首先組織孩子互相討論:你有哪些地方值得自豪或你喜歡自己的哪些優點?孩子們討論得非常激烈,江潔說:“我喜歡我自己,因為我會講好多有趣的故事。”鄭毅國說:“我喜歡我自己,因為我認識許多字。”沈婷說:“我喜歡我自己,因為我會孝敬爺爺奶奶”……對此,韋老師一一作了回應並表揚。

這時,一向活潑好動的王夢圓把手舉得很高,示意老師叫他。老師遲疑了一會兒,說:“王夢圓,你說說你喜歡自己的什麽地方?”他站起來說:“韋老師,你為什麽總是叫我們說優點啊,我爸爸說,每個人都有缺點,我想說缺點,大人有缺點,老師也有缺點”。說著,她登著眼睛,調皮地笑著。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韋老師傻愣了一下並沒有阻止,而是給了大家半分鍾的時間思考。並說:“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包括老師也有缺點,比如韋老師經常會忘了小鈴放在哪裏了?讓小朋友幫忙找,做事有時會丟三落四。韋老師現在每天都在注意改正這個缺點,也請你們經常幫助我噢!”接著韋老師說:“那下麵就請你們來說說不喜歡自己的什麽缺點並怎樣改正吧。”孩子們聽後紛紛議論開了。

後來,韋遂瑩老師總結道:“王夢圓是一個很聰明但也很調皮的孩子,在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所謂的‘出格’現象。這不,今天她又出格了。但她今天的‘出格’使我覺得這個活動更有意義。雖然我預設中沒有這個環節,但我想我以這樣的方式處理了她的這個‘出格’。一方麵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麵,可以就王夢圓的問題,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們在談自己優點的同時,也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缺點改正了,變成優點,孩子們的自信心會更強。假如當時我認為王夢圓所提問題和我預設的目標背道而馳,擔心會破壞課堂氣氛,不予正麵解答而加以阻止的話,這樣做會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僅傷害到孩子的自尊,更撲滅了孩子創造思維的火花。如此,不僅影響王夢圓一個孩子,而且全班孩子都會以此為戒,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萌發這樣的想法:‘一切隻能按老師的要求做。’”

現在的孩子接觸社會、接觸新事物更早、更廣泛,這使不少孩子容易突發奇想,有意無意地做一些“出格”的事。不少家長為此非常苦惱,甚至嚴曆斥責孩子。但是教育專家認為,隻要孩子的“出格”沒有超出合理限度,家長都應該寬容對待,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才有利於將“出格”的孩子培養成才。

教育專家之所以沒有簡單否定孩子的“出格”行為,是因為適當的“出格”有利於發展孩子的獨立創造性,有利於調節孩子的情緒,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使其朝著富有建設性的健康方向發展。

那麽,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離經叛道”行為呢?教育專家為廣大家長們提供了如下對策。

第一,正確理解孩子的“出格”。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一些“出格”行為,其實是對於自己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種嚐試性反應。絕大多數並非家長所想象的那樣,“孩子學壞了”,而隻是孩子個體成熟的心理反映而已。

第二,正確應對孩子的“出格”。家長發現孩子的“出格”行為時,的確需要表明態度,但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應該給孩子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避免因為簡單粗暴而傷害了孩子的感情,甚至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推動孩子走向家長希望的反麵。建議家長在這個時候,可以采取“主動式聆聽”,最好由父親來處理兒子的問題,母親來處理女兒的問題,這樣的共同語言會多得多。家長可以坐在孩子身邊,主動和孩子聊聊這方麵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在這方麵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第三,用溝通交流走入孩子的心扉。交流、溝通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最好方法。麵對“出格”的孩子,和他們進行良好溝通是引導他們的必要前提,每個家長都應該提高自己和孩子交流溝通的能力,隻有如此,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心扉,摸透孩子的想法,才能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高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