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調皮孩子犯錯的權利

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像一盤錄像帶,需要預演與體驗所有的情緒與行為,留下適當的印痕,在今後成長的道路上,這些印痕都是可利用的資源。孩子可以通過“心理反芻”,找到較為合適的應對方法。孩子小時候犯一些錯誤,通過錯誤來認知與外界或他人的關係,也可以獲得對錯誤的部分免疫。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任何嚐試都有可能犯錯,不允許孩子犯錯,就是不允許孩子成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家長都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孩子就更容易犯了——尤其是調皮的孩子,他們比“聽話”的孩子犯的錯誤更多。

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成長過程中,由於身體和思想等方麵都不夠成熟,做事難免會出錯。家長往往認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看來也許並不那麽容易對付。因此,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判,而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歐美國家的家長大都持“鼓勵孩子犯錯”的觀點,這也許會受到許多中國家長的排斥,他們會覺得這樣不可理喻。其實,鼓勵隻是一種手段,培養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孩子的悟性往往都是從錯誤中得來的,這與“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等古訓如出一轍。當然,這裏的“錯誤”並不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是孩子在求知過程中因認知能力的稚嫩導致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

一位中國老師到一位美國律師家做客,她看見律師3歲的孩子十分調皮,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麽也打不開。於是,這位中國老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一下,卻被律師阻止了。那位律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

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他為此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可見,鼓勵孩子犯錯誤,就要求家長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大膽地想、大膽地做、大膽地試,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易出錯誤就越俎代庖,更不能因為他們一個天真的想法犯了錯就橫加指責,甚至棍棒相加。隻要有利於孩子思維的創新,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就應該允許並鼓勵他們犯一些“天真”的錯誤。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逐漸培養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於成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的弱者。

意大利的朗跟尼西說過:“不要給我忠告,讓我自己去犯錯。”一個人怕犯錯,就是畏懼現實;一個人想逃避犯錯,就是逃避現實。因此,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以個人的喜好左右孩子的成長,應該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根本,輔助他們身心的發展和統一。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家長對此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小時候犯錯是為了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後少犯致命的錯誤。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成人,也同樣適用於孩子。

一位家長曾說:“我那調皮的兒子有一次突發好奇心,想看看瓷碗落地會不不破碎。他當著我的麵,把一個瓷碗扔到地上。麵對滿地的碎片,他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我並沒有批評他,隻是讓他把碎片打掃幹淨,告訴他玻璃、瓷器易碎的常識。後來,兒子從易碎的瓷器聯想到同樣易碎的玻璃杯、鏡子、瓶子、眼鏡等,自覺地學會了保護和使用。”瞧,這就是孩子犯錯的好處:通過家長的積極引導,孩子能從錯誤中舉一反三,懂得更多道理。

那麽,孩子為什麽會犯錯?他們往往不是故意的,而是在無意間犯下的。譬如,孩子很好奇放在床頭的小鬧鍾為什麽總是“滴滴答答”地走個不停,於是把小鬧鍾拿來研究一番,甚至拆了個七零八落;孩子嘴巴饞了,想吃點放在食品櫃裏的零食,便踮起腳尖去拿零食,可不小心打翻了櫃子裏的一個玻璃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漂亮的玩具,於是去拿人家的玩具,沒成想把小朋友惹哭了。對於孩子犯的這些錯誤,家長難免會緊張,甚至會斥責孩子“調皮”、“好吃”等諸如此類的話。但家長不妨試著從硬幣的另一麵去看待孩子的這些行為。孩子將鬧鍾拆了個七零八落,說明他是個充滿求知欲的孩子,對身邊的新鮮事物有著探究的欲望;孩子將食品櫃裏的玻璃瓶打翻了,可以讓他明白做事要謹慎,不然就會闖禍;孩子搶奪別人的玩具而把別人惹哭,可以教育孩子懂得凡事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的道理。

總之,孩子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體驗。管教孩子,不等於竭盡全力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犯錯誤,也不等於家長教養的失誤,更不等於孩子的成長有問題。當孩子為所犯的錯誤而難過時,家長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更不要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麽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孩子調皮、好動,喜歡嚐試,所以犯錯的次數很多。作為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誤,要正確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但幫助孩子少犯錯誤或不犯重複的錯誤,這更是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