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傾聽比訴說更容易打動人心 傾聽的技巧

在互聯網和其他現代化數字傳媒紛紛進入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時代背景下,對話、溝通成為人們的趨向性選擇。與此同步,思想文化的教育方式也隨之由注重單向灌輸變為重視雙向交流,傾聽自然也就成為這種互動交流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成為連接雙方心緒的橋梁和紐帶。也正因如此,有許多人必須從以前那種好為人師、“我講你聽”的習慣中走出來,跟上時代的腳步,提高自己傾聽的素養和能力,掌握傾聽的技巧。而要學會傾聽,在當前至少有以下幾點是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和格外留意的。

傾聽要耐心

耐心是使訴說和傾聽得以進行下去的基本保證。傾聽時不能急,急了,常常導致不讓人說話;傾聽時不能躁,躁了,就會頻頻打斷別人說話;傾聽時不能煩,煩了,就會讓訴說者顧慮重重、欲言又止。總之,傾聽要有耐心,有耐心才能更好地傾聽。

耐心是一種態度。傾聽的根本問題是態度問題,不是方法問題。毛澤東同誌指出:“怎樣使對方說真話?各個人特點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是,主要的一點是要和群眾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察,使人討厭。”管理者要想聽到群眾的心聲,首先要有尊重人、關心人、平等待人的根本態度,要把群眾當成無間親朋、良師益友。應該認識到耐心傾聽群眾的呼聲是堅持民主作風的體現,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基本前提,而這種態度就表現為麵對群眾時的滿腔熱忱,傾聽訴說時的認真細致,聽到問題時的讚許鼓勵,聞知困難時的關注關切。

耐心是一種涵養。管理者從群眾中既能聽到讚美鼓勵,又能聽到逆耳之言;既能聽到簡短匯報,又能聽到嘮叨長談;既能聽到真知灼見,又能聽到風言風語。麵對各種聲音,管理者需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要能聽得進千言萬語。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管理者就應具備寬廣的胸懷和容人的素質,要能控製得住自己去耐心傾聽不同的聲音,要能在聽的過程中耐心尋找他人思想的火花。

耐心是一種習慣。秦末,楚漢相爭。初始,漢高祖劉邦處於劣勢,兵寡勢微,屢戰屢敗,但是他從諫如流,始終願意耐心聽取他人的意見,把傾聽意見作為習慣,變成個人風格,終於以弱勝強。而項羽則高傲自大,閉目塞聽,僅有一個謀士範增,還不願用,最終失去了優勢,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同樣,管理者要為企業建設出謀劃策,要為廣大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掌握各方麵的情況。麵對紛繁複雜的局麵,管理者必須把傾聽變成自覺行為,內化為良好習慣,形成工作作風,才能耐下心性聽取八方來言,才能心平氣和聽完各種意見,也才會為做好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

傾聽要虛心

因為隻有虛懷若穀,才能容納各種不同意見。傾聽,不論聽到什麽意見——正麵的、反麵的,料到的、意外的,好聽的、難聽的,都要“洗耳恭聽”。這樣,才會收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奇效。

虛心表現為不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自以為是,不由分說,拒人於千裏之外,都是傾聽的大敵。管理者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認為自己有多高明,應該認識到高明是相對的,一個人不可能比一切人高明,也不可能在一切事上都高明,隻有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做到耳聽八方,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才能為群眾所認可。正如漢代桓寬在《鹽鐵論》中所講:“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管理者隻有謙虛好學,多聽多看,兼聽善擇,才能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否則,自高自傲,夜郎自大,隻能導致獨斷專行,陷於被孤立的境地。

虛心表現為不拒絕批評。傾聽不隻是聽好聽的話,更要聽難聽的話,難聽的話中有真相、真情、真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多次被諫臣魏征尖銳的措辭激得麵紅耳赤,但他能夠虛心納諫、容人諫言,反而從魏征那裏受益匪淺,因此魏征死後他痛哭流涕:“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麵對批評,人們不僅要能聽,還要善聽、願聽、愛聽。要以“聞過則喜”的胸懷對待批評,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隻有這樣,才能聽得進逆耳忠言,才會吃得下苦口良藥。

虛心表現為不居高臨下。傾聽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團結人民群眾的有效途徑,是管理者禮賢下士、平易近人、禮貌待人的直接體現。三國時,劉備不以諸葛亮位卑而輕之,三顧茅廬問天下計,諸葛亮因感“先帝不以臣卑鄙”之恩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千古佳話。雖然,人有大小、新老之分,言有長短、輕重之別。但是,管理者應該深知“微言”有大義、“小計”含真情,放下架子、麵子傾聽群眾的聲音,就會得到群眾的敬重,就會得來群眾的肺腑之言,就會贏得群眾的支持擁護。

傾聽要誠心

心誠則靈。心不誠,如果隻是表麵上裝出傾聽的樣子,而實際上心不在焉,那麽,就不僅聽不到真言,還會因此交不到諍友。

傾聽要真誠。“人心換人心,八兩對半斤”,管理者隻有真心誠意地去聽群眾的聲音,群眾才會從心裏接受你、感謝你、支持你。日本鬆下公司多年來有一項製度,就是每月發工資時,工資袋裏必須有一封總經理給職工的親筆信。信都寫得真誠感人,職工拿到工資袋,不數錢,先看信,還拿給家人看,看到感人處一家人都掉眼淚。正是因為公司這種真誠待人的態度,使得鬆下員工都盡心敬業、努力工作,也使得鬆下公司成為世界著名企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管理者要想聽到真實的話語,必須抱有真誠的態度,做到用心去聽,用情去聽,而絕不能虛情假意,敷衍了事。

要理解對方。群眾向管理者訴說衷腸,多半是因為心裏有了解不開的疙瘩或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因此,傾聽時必須要理解訴說者的心情和處境。要由人推己,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感知訴說者的困難和心境,理解他們的心情和需要。要通情達理,麵對群眾的不滿之辭和偏激話語,應該理解他們、體諒他們,用自己的誠心來解開群眾的心結。要想人所想,對待群眾的事情和疾苦,應該急人所急、憂人所憂。隻有這樣,才能與人交心,大家才不會把你當成外人。

傾聽要細心

古人雲“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傾聽中,管理者隻有心細如發、見微知著,才能敏銳地感知群眾的心跡,才能迅速地抓住問題的端倪。

要聽清。傾聽不是不動腦子地隨便聽聽,而是要集中精力:認真、用心地聽。管理者在傾聽群眾反映情況時不能“心不在焉”或“左耳進右耳出”,更不能還沒等對方講完就“先聲奪人”“先入為主”。這樣,不但聽不清群眾的話語,而且還會影響群眾的情緒,“聽”還不如“不聽”。要聽清話語,必須聚精會神,心無旁騖,自始至終地認真聽群眾的每句話語。要記清話語,除過用筆去記外,還要用腦去記,用心去記,記清群眾的情緒態度,記住群眾的殷切期望。

要聽準。“差之毫厘,謬以千裏”,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傾聽。聽不準群眾的話語,就弄不清群眾的想法,就不會清楚群眾的需要,也就會使後麵的工作無的放矢,甚至出現偏差。要聽準話語,需要心隨耳動,切實弄明白群眾說的重點是什麽、心裏的想法是什麽、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麽,尤其對於重要、敏感的話語,應該有意再詢問訂正一下,確保準確無誤。要聽準話語,還需要聞百家之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隻有傾聽多種聲音、征求多種意見,並經過分析辨別、綜合衡量後,才能找出最準確的信息。

要聽真。“說話聽聲,敲鑼聽音”。傾聽要辨識,沒有辨識怎能聽真?管理者要想把準群眾的思想脈搏,弄清事物的本來麵目,就要會聽言下之意、真實之音。人們的經曆和環境不同,個性特征、學識、修養和思維方式也會不同。有的人說話直接反映他的真實想法,有的人則常常用反話、氣話、怪話等曲折的方式來表現意見傾向。所以,相同的話由不同的人來說,其含義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管理者傾聽時一定要開動腦筋,對聽到的話進行具體分析、去偽存真,從而摸清群眾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