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精準,管理才有力度

某林區突發森林大火,主管部門急調大批森警和滅火人員趕赴火場,可當大部隊按照林區地圖上標示的著火地點趕到現場才發現,真正的火場並不在這裏。由於一張不準確的地圖,稍縱即逝的撲火時機被延誤。

曾經,林區地圖落後在林業部門曾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森林是動態的,一個林區的林相總在不停的變化,靠人工繪製一張中等林場林相圖需要很多人,一年半載肯定忙不完。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等到忙完樹木的數量又有變化了。因此,沒有精準的數字給撲救工作帶來了多大的損失。

要改變這種粗放型的管理就需要讓精準的數字說話。精細化管理的原則之一是科學量化,將管理數量化並提高管理的精確性,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研究,來確定具體如何操作。

這樣的企業管理目標對中國的企業家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在中國人的思維中,一向都是用了太多的語文管理而不善於作數學管理。況且,中國古代就有重文輕理、重義輕利的傳統,精準的數字會被人們看成是寸利必得、錙銖必較,未免太摳門了。

於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模糊思維方式大盛其道。在媒體宣傳、領導開會或者年終總結時,領導們都在描述著“形勢好於往年,產量有明顯增長、很受消費者喜愛”之類的模糊詞語。如果你問一位倉庫管理者“你們現在庫存有多少?”回答肯定是“大概應該是XX”或者你問一位市場部經理“這次交易成交了多少客戶?”回答又肯定是“可能是XX”。這些大概、可能就是他們最好的回答。

可想而知,在這種模糊思維方式下,管理者對成本情況、材料來源和增長趨勢等方麵的因素怎能有詳細充分的了解?怎能有足夠的依據來支撐自己的判斷?如果企業家活在模糊管理中,跟著感覺走,不可能明白企業有多大開支和收入,成本控製是否合理?贏取了多少利潤,更談不上大幅度增長。

“你的每一天都是數字,你的管理才有力度。”讓數字說話才能做到管理精細。

精細化管理要求企業家在企業管理中多用理性思維,重點關注數字、數據、工具。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管理者要養成這樣的習慣,任用和培養符合精細化管理理念的員工。

在一家公司,有三個人去應聘采購主管。其中,一名是學管理的、一名是學營銷的,第三名則是一名曾有過菜市場小販經曆的高中生。

在整個應聘過程中,三個人經過一番測試後,公司總經理親自麵試。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廠采購4999個信封,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

這簡直是小菜一碟!沒想到總經理出的考題竟然如此簡單。

第一名應聘者很快就給出答案:430元。第二名應聘者也不甘落後,答案是415元。兩個人像電視節目中的選手那樣等待著摘取冠亞軍的桂冠。

總經理走到第一名應聘者麵前平靜地問:"你是怎麽計算的呢?”"就按采購5000個信封計算吧,可能要400元,其他雜費就算30元吧!”第一名應聘者回答時頗有不拘小節的大將風度。總經理未置可否。他走到第二名應聘者麵前問:"那麽,你是怎麽算出來的呢?"

第二名應聘者解釋道:"我感覺,5000個信封大概需要400元,雜費可能15元就可以了吧。采購和營銷都差應該本著為企業節約的目的。”

總經理聽後含笑第看著他,同樣沒表態。第一位應聘者聞言感覺這位學營銷的老兄真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有拍馬屁之嫌。

總經理又走到第三位應聘者麵前,前兩位應聘者都不屑一顧。堂堂的高等院校畢業生豈能和小販同日而語?但是,總經理卻認真地問第三位應聘者:"你能解釋一下你的答案嗎?"前兩位應聘者不明所以,以為遇到了高手,探頭觀望,原來,這位小販的答案是419.42元。居然精確到分,不覺有些驚異。

隻聽第三位應聘者解釋道:"信封每個8分錢,4999個是399.92元。從公司到某工廠,乘汽車來回票價10元,午餐費6元。從工廠到汽車站有一裏半路,請一輛三輪車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後總費用為419.42元。”這次,總經理聽完終於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不但企業招聘員工看中他們的精準的數字思維模式,管理中的任何環節都需要精準的數字來支撐。隻有以數字為依據,才能實現精準成本管理。

第四代成本控製技術的創始人林俊先生說:精準成本管理就是把企業成本按照產品、質量、效率、資金占用、客戶、風險、人力資源、安全、環境九個方麵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成本性質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運籌和控製。要實現精準管理當然需要精準的數字作為依據,精準的數字才最有說服力。因此,要改變粗放管理的弊端,提高管理的科學化和準確性,降低管理成本,讓精準的數字杜絕弄虛作假的現象。數字最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