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對身外之物

人的一生中要過很多關,名利這一關就不好過。對待名利,人們有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追名逐利,一種是淡泊名利。

中外知識分子中,淡泊名利的頗多,且舉幾例以明之。

居裏夫人一生兩次獲得過諾貝爾獎,得過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名譽頭銜117個。當她獲得第一次諾貝爾獎之後,毅然將100多個榮譽稱號統統辭掉,專心研究,終於又榮獲第二次諾貝爾獎。

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作客,忽然看見其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的一枚金質獎章,大驚道:“居裏夫人,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麽能給孩子玩呢?”

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己,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居裏夫人對待榮譽的態度,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對名利采取謙讓、淡然態度的學者、教授、科學家、作家、技術專家在中國也不乏其人。錢鍾書先生學貫中西,著有《談藝錄》、《管錐編》、《圍城》、《宋詩選注》等煌煌巨著,有“博學鴻儒”、“文化昆侖”之美譽。一位美籍華人新聞記者要采訪他,被拒之門外。他把《寫在人生邊上》重印的稿費全部捐獻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電視劇《圍城》的稿費全捐給了國家;國外有許多地方重金聘他,皆被婉言拒絕。

他對一位年輕人說:“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輕人需要的是充實思想,要多層次、多方位去思維。”錢鍾書惜時如金、甘於寂寞、淡泊自守、不求聞達,視名利如浮雲,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高尚的精神和品格。

兩院院士王選聲名顯赫,許多人都崇拜他。可他在2002年2月22日《光明日報》上撰文提醒大家:“不要迷信院士”,“自己過了60歲,而在計算機等高新領域,很難有60歲的權威……一個真正有才能,正在創造高峰的科學家,哪有時間去頻頻上電視。上電視說明我的科學生涯快結束了,隻能在電視上露露麵了。”王選院士的這番話,是要衝淡人們對他的敬仰。科學家的這種科學態度,反而使人們從心裏更加崇敬他。

然而,也應當看到,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大浪滾滾,江水滔滔,不免泥沙俱下,魚目混珠,沉渣泛起。今天,與淡泊名利相對立的一股“爭名”、“奪名”、“盜名”、“追名”、“混名”、“騙名”、“買名”的歪風甚囂塵上。不妨看看幾則笑話:

有個人極其吝嗇。一次,他要過河;可剛剛下過大雨,河水猛漲。雖然有渡船可坐,但他怕出船錢,便舍命涉河。剛走到河當中,就被水衝倒,漂流出半米多遠。他兒子在岸上要找船救他。船主說給一文錢才去,兒子講價,說隻能給五分。雙方討價還價拖延了很長時間也沒有說定,他這時眼看就要不行了,在垂死掙紮中,還回過頭來向他兒子呼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五分就救,—文不救。”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金錢和人的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這樣本末倒置,到時生命沒有了,留著金錢還有什麽意義。

某人患了眼病,出門看醫生時,被自家養的狗咬破了褲子。醫生為他診病時,他把狗咬衣服的事也告訴了醫生。醫生打趣地對他說:“先生家裏的狗眼睛一定也是有病的,不然,怎麽會把主人的衣裳也咬破了呢?”

回到家,這人想:“這條狗眼睛有病;咬著我是小事,要是晚上來了小偷,它也看不見,那事情就大了!”於是,他把醫生開的藥熬好了先喂狗,自己吃剩下的藥渣。

人啊,財物本來是為人用的,而他卻為財物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