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如果你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覺得得不償失,或不願意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你可以找任何借口來推辭,但絕不要說:“沒問題!”如果你說試試看而又沒有做到,那麽你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就是:你曾經試過,結果失敗了。

要信守約定,看起來似很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你隻要稍有疏忽,就可能無法赴約。有時候你認為別人可能不需要你的服務,如果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讓別人知道了,就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失信之人。

所以,你在對待別人時,千萬別輕易許諾,許了諾,便一定要遵守,別人會為你的態度所打動,他們認為你是一個信者,從而會信賴、依靠於你,你在生活中便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個人的信用度越好,人脈就越好,不論你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你就愈能成功地打開局麵,做好工作,你應對的客人愈多,你的事業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須重視你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生活總是照顧那些講話算數的人,食言則是最不好的習慣,你要用自己的行動說服別人的異議,讓他們親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們的利益。為了遵守諾言,你可以放棄一些別的,但一定要給人一個可信的印象。

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為了盡快實施自己的變法主張,不惜設定計謀樹立“守信譽”的形象。這個典故在前麵章節中曾提到,在這裏再詳細介紹一下,看看我們的先輩是怎麽立信並立威的,或許對我們的人脈關係有所啟迪。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陝西省華縣)相會修好。商鞅則積極準備第二次變法。商鞅深知這次變法非同小可,因為這時秦國的主要矛盾全部歸結在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上,如果不從根本上鏟除奴隸製的政治和經濟製度,秦國是沒有出路的,初次進行的變法也將前功盡棄。因此,這次變法是非進行不可的。但是,奴隸主貴族們絕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手裏不僅有大片的封地,還有數量可觀的私人軍隊。他決定避實就虛,將國都遷離現在奴隸主貴族集中的雍州(今陝西省風翔縣),到二百裏外的鹹陽重新建都。

遷都時,隨同王室一同搬遷的還有3000戶安分守己的平民。

商鞅將準備推行的新法同秦孝公商定後,並沒有急於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難以施行的。為了取信於民,商鞅采用了這樣的辦法。

這一天,正是鹹陽城趕大集的日子,城區內外人聲嘈雜,車水馬龍。時近中午,一隊侍衛軍士在鳴金開路聲引導下,護衛著一輛馬車向城南走來。馬車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長的木杆外;什麽也沒裝。有些好奇的人便湊過來想看個究竟,結果引來了更多的人,人們都弄不清是怎麽回事,但都想把它弄清楚。所以人越聚越多,跟在馬車後麵一直來到南城門外。

軍士們將木杆抬到車下,豎立起來。一名帶隊的官吏高聲對眾人說:“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給黃金10兩。”

眾人議論紛紛。城外來的人問城裏人,青年人問老年人,小孩問父母……誰也說不清是怎麽回事。因為誰都沒聽說過這樣的事。有個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試一試,被身旁一位長者一把拉住了,說:"別去,天底下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給10兩黃金,咱可不去出這個風頭。”有人跟著說:"是啊,我看這事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要不然就是開心取樂。我聽老輩講,紂王之時好像有過這樣的事。”

人們就這樣看著、議論著,沒有人肯上前去試一試。官吏又重複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沒有人站出來。

城門樓上,商鞅不動聲色地注視著下麵發生的這一切。過了一會兒,他轉身對旁邊的侍從吩咐了幾句。侍從快步奔下樓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麵前,傳達商鞅的命令。

官吏聽完後,提高了聲音向眾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至北門,賞黃金50兩!"

眾人嘩然,更加認為這不會是真的。但這時,有一個中年漢子走出人群對官吏一拱手,說:“既然大良造發令,我就來搬,50兩黃金不敢奢望,賞幾個小錢還是可能的。"

中年漢子扛起木杆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群又跟著他來到北門。中年漢子放下木杆後被官吏帶到商鞅麵前。商鞅笑著對中年漢子說:“你是條好漢!”商鞅拿出50兩黃金,在手上掂了掂,說:“拿去。”

消息迅速從鹹陽傳向四麵八方,國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見時機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變法就這樣取得了成功。

商鞅變法雖然已是遠古的故事,但其對待信譽的態度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事方法,仍然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