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和:國際社會攜手滅火

前南地區的槍炮聲震驚全球,世界戰爭的火藥庫險象叢生,國際社會迅速采取自救行動,希望製止事態的進一步發展。1991年9月2日,安理會一致通過了關於南斯拉夫問題的第一個決議,要求衝突各方和平解決爭端,所有國家停止向前南地區運送武器及其軍事裝備。17日,南聯盟主席團主席梅西奇未經主席團其他成員同意,就致函安理會主席,要求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到前南地區監督停火。但是,他的舉動遭到了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對。

同月25日,應奧地利等國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討論了前南地區局勢,通過了第713號決議,要求各方立即停火,並禁止向前南地區運送武器。11月8日和9日,塞爾維亞共和國以聯邦主席團名義連續兩次致函安理會,請求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進駐克羅地亞。26日,南聯邦政府再次致函安理會,請求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隔離交戰各方。

12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向前南地區派出由18人組成的軍事觀察組,為維和部隊的部署做先期準備工作。19日,軍事觀察組成員抵達貝爾格萊德,開始工作。1992年1月8日,安理會通過第724號決議,決定增派50名軍事聯絡官,與前南各方進行洽談、協商,為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大批進駐創造條件。

1992年2月15日,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正式向安理會提出向前南地區派遣維和部隊的建議。2月21日夜,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743號決議,決定向已宣布獨立的克羅地亞共和國派遣1.4萬餘人的維和部隊,分為12個步兵營(約10400人),2個後勤支援營(約2840人),100名軍事觀察人員,530名警國察人員和519名文職民政人員。這支部隊部署在克拉伊納塞族區。該地區被稱作聯合國保護區。保護區應實現非軍事化,由聯合國部隊控製,其他武裝力量應全部撤走或解散。決議規定維和部隊駐紮期為一年,安理會可根據情況延長或縮短駐紮期限。根據聯合國維和計劃,聯合國將在克羅地亞衝突最激烈的三個塞族聚居區設立保護區。維和部隊在保護區內的主要任務是監督衝突各方從保護區撤走或遣返地方部隊,接除其武裝,排除在保護區內的地雷。

3月15日,維和部隊第一批部隊600餘人抵達克羅地亞。此後,維和部隊以每天不少於400人的速度開赴任務區。至5月15日,1.4萬人的維和部隊全部到位。7月初,克羅地亞境內的戰火趨於平息,世界為之鬆了一口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在塞族的抵製下,波黑舉行了全民公決。就在公決結束之際,薩拉熱窩的局勢驟然緊張起來。3月1日,一對塞族青年男女正在一所教堂裏舉行婚禮,突然,一群穆斯林闖了進門來。雙方發生了傷亡事件,新郎的父親被殺,塞族的民族旗幟被焚毀。當晚,塞族武裝人員在薩市構築街壘,準備報複,全市交通陷入癱瘓,有些居民區還發生交火,造成數十人傷亡。投票結果更是火上澆油,使穆塞兩族的衝突愈演愈烈。在這次公民投票中,有62.68%的公民(主要是克、穆族人)讚成脫離聯邦獨立。3月3日,波黑宣布獨立。塞族則針鋒相對,宣布脫離波黑,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與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成為一個國家。塞族與穆族之間的對立更加激烈,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很快蔓延到波黑全境。在種族矛盾和宗教仇恨情緒的驅使下,交戰各方都在自己的控製區內進行種族清洗,大量居民背井離鄉,許多居民區幾乎成了“無人區”。薩拉熱窩雖然控製在穆族武裝的手中,但是,塞族武裝卻占據了郊區,薩拉熱窩變成一座孤城。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就有70多萬難民逃往鄰國,給當地的社會經濟秩序造成很大衝擊。

波黑局勢的惡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4月24日晚,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要求波黑外部勢力停止對波黑的幹涉,並決定向波黑派出100名軍事觀察員,幫助監督波黑三方23日夜晚達成的停火協議。5月15日,安理會作出決議,責成秘書長加利研究向波黑派遣維持和平部隊的可能性。29日,聯合國副秘書長受加利的委托前往波黑,考察向該地區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可行性。6月10日,聯合國派遣50名軍事觀察人員和1000名維和部隊前往波黑首都薩拉熱窩,執行解除對薩市機場封鎖的任務。6月29日,安理會正式通過第761號決議,決定將聯合國在前南地區的維和使命擴大至波黑,監督停火,維持薩拉熱窩國際機場的開放和正常運行,保證聯合國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運輸渠道的暢通。隨後,聯合國駐前南地區維和部隊司令部從克羅地亞抽調1000名維和人員前往波黑。

7月31日,聯合國駐薩拉熱窩維和部隊的雷達監測站遭到迫擊炮的襲擊,5名烏克蘭籍軍人受傷,其中一人死亡。8月6日夜間,3發迫擊炮彈擊中聯合國維和部隊在薩拉熱窩駐地的郵電大樓,4名法國軍人受傷。8月18日,一架剛從薩拉熱窩機場起飛的英國運輸機遭到襲擊。就這樣,薩拉熱窩國際機場一次次地開放,又一次次地關閉,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人道主義救援工作在極其艱苦和複雜的條件下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