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親政本是一句空話

政變,有其特定、明確的定義。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的解釋,所謂政變,通常指統治集團少數人通過密謀,用政治手段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徑實現國家權力轉移的行為。⑶政變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自下而上,篡奪國家最高領導權。如果說“戊戌政變”的確發生過,那麽,是因為慈禧太後等少數頑固派“用政治手段或暴力手段”,從光緒帝手裏突然奪回國家最高領導權。可是,在戊戌變法時段乃至整個光緒年間,光緒皇帝何時執掌過國家最高權力?

親政之前,光緒帝毫無實權,這是無庸置疑的。光緒不但在政事上無權可言,而且,連打理自己的私生活的權利都被殘忍地剝奪。

應該說,剛入宮的那段歲月,慈禧太後還是很疼愛自己的親侄子光緒(也是親外甥)的。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瞿鴻禨(1850-1918,湖南長沙人)在《聖德記略》中披露,有一次,慈禧太後在談及光緒時,頗為動情地說:

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從娘家算,又是我親妹妹子,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濕不幹,我每日親與塗拭,晝間常臥我寢榻上,看著天氣寒暖,親自為他加減衣衿,節其飲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時即膽怯,怕聽到大聲特別是雷聲,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摟在懷裏,寸步不離。皇帝三五歲後,我每日親書方紙,教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

慈禧還反複挑選,最終確定書法、學問、人品都聞名遐邇的翁同龢、孫家鼐等鴻儒做光緒的師傅。翁同龢為光緒帝授課時,慈禧多次親臨毓慶宮,檢查教學。每天放學後,光緒帝也像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樣,去見慈禧,背誦當日功課。光緒十一年,當慈禧發現小光緒的作文頗有進步之時,降下懿旨,要求把“(皇帝)每日所作詩、論及對子,均繕寫清本,隨功簿一並呈覽”。十三歲年時,她又讓光緒帝實習政務。大臣們遞上奏折,慈禧總是讓光緒帝先看一遍,她提出處理意見後,再給小皇帝解釋這樣決策的道理,傳授治國理政的經驗。同時,她還讓翁同龢、孫家鼐等給光緒帝增加了講解奏折的內容。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慈禧與光緒帝感情融洽的黃金時期。慈禧對光緒帝的表現也很滿意,表揚他“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慈禧不慈,晚年猶嬉。她不僅工於心計、權欲無極,而且翻手覆雲、冷酷無情。為了穩坐“女皇”寶座,她在物質上、精神上對光緒進行控製,恩威並施,可以說是心狠手辣。特別是發現光緒不太聽話之後,更是臉色陡變,采用種種手段,對光緒皇帝加以虐待,使其身心受到極大摧殘。光緒帝整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就像忍辱負重的漢獻帝似的,過著非人般的生活。蘇勳丞在《我所見到的慈禧和光緒》中回憶道:

光緒……是屬猴的,那時約30多歲,中等身材,瘦長臉,麵色蒼白,體質贏弱。我們從未見他笑過。說實在的,他過的是囚犯生活,怎麽能樂起來呀!慈禧每日三宴,每宴108樣菜,光緒卻沒有這個排場。慈禧每餐揀自己不喜歡吃的三四樣菜命人給光緒送去,以示慈愛;有時,三四樣菜要分三四次“賞”,每送一次,光緒都得起立叩頭謝恩,連一頓安生飯也吃不成。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她可以就著慈禧的桌子吃。我們那時都私下猜疑,光緒瘦弱,多半是差了點飯食。慈禧怕光緒再反對他,監視光緒很緊,每次去萬壽山,都帶光緒同行,說是疼光緒,形影不離,在我們看來,隻不過是押在馬後的犯人罷了……(1)

蘇勳丞是河南永城人。1901年,他經老鄉介紹,到袁世凱所建的武衛前軍當兵,被編入武衛右軍右翼第一營。武衛右軍的統領是後來的“辮帥”張勳(1854—1923年,江西奉新人)。1902年1月,《辛醜條約》簽訂後,慈禧太後從西安經洛陽、開封等地,回到北京,為了自身安全,慈禧命令張勳所帶的武衛前軍右翼第一營作為自己的擔負警衛任務。每天晚上5點至次日早上7點在皇宮站崗;慈禧和光緒外出時,也跟隨保駕,一直到1905年才撤出去。蘇勳丞在值勤時,多次見到慈禧和光緒,並近距離地觀察了宮廷內的生活情形。他在這裏所回憶的是戊戌變法後光緒的悲慘遭遇。實際上,在戊戌變法之前,光緒皇帝身邊也是眼線密布,活動受限,內心十分不爽。

慈禧太後,二十多歲就成為寡婦。那正是她如狼似虎時節,手握重權的她,豈能耐得住紫禁城裏的寂寞?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於是,慈禧緋聞便越過高牆徐徐傳到宮外,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悄悄交流的“精彩段子”。如慈禧喝藥墜胎、慈禧同李鴻章六弟李昭慶的床第情緣、慈禧與榮祿以及李蓮英不清不白的關係等等。但陳灨一(1882—1953,江西新城人,曾在民國初年擔任袁世凱幕僚)在筆記中指出:世上流傳的慈禧太後**段子,不下數十件,大都是捕風捉影、牽強附會之談。以我所聽到的,某部侍郎連夜逃跑一事,真實可信,此事足見慈禧之荒**無度。政界大老大多都知道這個故事。某部侍郎,安徽人,風華正茂,皮膚白皙,一表人才。一天,慈禧在聽取他的工作匯報時,兩眼直鉤鉤的盯著他,一見鍾情,禁不住欲火中燒。按照清朝規矩,官員晉見太後時,隻能俯首貓腰蹶腚,跪在地上,如果違反,那是大不敬、殺無赦。所以,該侍郎並不知道慈禧的心意。匯報完畢,侍郎退下去休息,慈禧就密遣心腹李蓮英過去打探他的意見,說太後準備將其留在宮中,辦理“機要”。該侍郎一聽就明白了,他佯裝答應,到了夜裏,卻乘機逃了出來,從此變名易姓,終身不仕。⑸

年老體衰之後,慈禧在情欲方麵似乎有所收斂,卻久病成醫,深諳“用情感軟刀子殺人”的精髓。這也成為她企圖降服光緒的一把暗器。

光緒有一位皇後、兩個妃子,皇後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隆裕,無論相貌、才學、性情,光緒都不中意,但是,由於是慈禧太後敲定的,光緒帝隻能“照單收下”。兩個妃子謹妃、珍妃姊妹二人,也是慈禧太後挑選的。隆裕比光緒大三歲,生在宮外,見多識廣,據說,由於**不諧,兩個人的感情產生裂痕。後來,光緒“移情別戀”,對皇後采取冷淡態度,卻與年少活潑的珍妃打得火熱,引得隆裕醋性大發,頻頻向大姨媽告狀……夫妻關係的惡化,直接影響到了慈禧與光緒的“母子”關係,也為光緒皇帝悲慘的後半生埋下伏筆。清史專家謝俊美指出:“西太後為什麽讓隆裕去做皇後?實際上是為了控製光緒皇帝,實際上西太後為了自己掌權,各方麵都設計好,最後把光緒變成一個傀儡。”長期的精神虐待和思想壓抑,使光緒皇帝的健康大受影響,“光緒幼年即身體虛弱,大婚之前稍感風寒,必頭疼體瘦,年僅十五六歲已弱不禁風,二十七八歲患耳鳴腦響,漸次加重,又長期遺精。”⑹這樣的生活真是太殘酷、太可怕了。

光緒帝生於1871年8月14日,按照祖製規定,1887年2月7日(光緒十三年正月十五),朝廷為虛歲16歲的光緒舉行了親政典禮,慈禧太後改為“訓政”,實際上還是她當權;1889年3月4日(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三),朝廷再次為光緒帝舉行親政大典,慈禧太後不得不正式宣布“歸政”,駐蹕頤和園。

親政後,修複了頤和園,專門用來頤養母後慈禧;每隔一天前往頤和園,向慈禧請安;每日各地上報的奏折,皇上閱讀後,都要密封好,派人送到頤和園,請慈禧審閱、指示。⑺“太後此時,表麵上雖不與聞國政,實則未嚐一日離去大權。身雖在頤和園,而精神實貫注於紫禁城也。”⑻光緒也非常“懂事”,“處理哪一件事情,都刻意求工的模仿著太後的舊規,這不用說自然是很使太後高興的了。可惜太後的雄心太大,光緒縱然如此謹慎小心,她還不能完全滿意。後來,她又知照光緒遇事必須先稟告她,然後再決定辦法。於是,光緒的親政便成了一句麵子上的空話,全部的政權依然牢牢地握在太後自己的手掌裏,等於她不曾退休一樣。”⑼

惲毓鼎(1862—1917),字薇孫,河北大興人。光緒十五年考中進士,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開始,他長期擔任翰林院侍讀學士、起居注官,其工作職責就是記錄光緒每天的起居言行,對他的習性和事跡非常熟悉。光緒帝駕崩後,葬在河北易縣的崇陵。宣統三年四月(1911年5月),在清朝滅亡前夕,惲毓鼎寫成了光緒傳《崇陵傳信錄》,其中,對於慈禧太後專權,榮祿策劃另立大阿哥、謀廢光緒帝,以及義和團運動等記錄得尤為詳細,是研究晚清宮廷政治活動的重要史料。在《前言》中,惲毓鼎寫下這樣一段聲情並茂、可感可歎的文字:

緬維先帝禦宇,不為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緊製,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毓鼎侍左右,近且久。天顏戚戚,常若不愉,未嚐一日展容舒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