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蒲劇的時候

蒲州梆子雖然老早就在我的原籍山西沁水縣流行,可是當我長到二十二歲那一年才看到它。山西沁水縣在古來屬澤州,與蒲州為鄰,東半縣是上黨梆子的流行區,西半縣才是蒲州梆子的流行區。我的家鄉在東半縣,因而從小隻看過上黨梆子,對於別的劇種,雖說也還有些偶然能看到的機會,隻是在當時我的地方偏見過深,很不容易看進去。在二十二歲那一年,我到了蒲劇流行區當教員,因為那地方除了蒲劇再沒有別的戲可看,所以才變成蒲劇的觀眾———在開始自然仍難免有點看不慣,看了往往故意找幾個別扭的“地方字眼”學一學,諷刺一番,可是這種情況消失得很快,不久就被他們的好戲征服了。

首先使我佩服的是他們的做工。那時候我看了他們的《高平關》,覺得趙匡胤上關來的馬上姿態美得很,架子多得很———這些架式,在舊年畫裏也常見到,隻是沒有那麽多,更不會用活的動作把它們串聯起來———一條簡單的馬鞭子,拿到他手裏,就成了變化無窮的寶物,再加上胡須、腰帶、朝靴,配著這馬鞭子有節奏地飛來拋去,湊成了趙匡胤的英武形象,使人看過之後永遠忘不了他。不論文武戲,他們都有很洗練的做工,因而所表現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很鮮明。他們有好多特技(如翎子、翅子、甩發等),但用得很節約,不到該用的時候不賣弄,到了該用的時候用出來使人感到得勁。

再一個突出的地方是好劇本多。我們家鄉的上黨戲素以節目豐富見著,可是當我初次看到蒲劇的時候,很少有我看過的熟戲,而且往往都是在文藝方麵站得住腳的好戲,直到我看了許多其他劇種的今天,這個印象還不曾變。各種地方戲的劇目,往往都是兩頭小中間大———特別好和特別壞的戲少,演來無大害但也沒有多少文藝價值者多———在蒲劇方麵我雖沒有統計過,但就我看過的節目加以回憶,好的這一頭似乎要大得多。

至於唱腔特點之一的激昂慷慨,有和上黨戲相同之處;其柔和婉轉的地方雖與上黨戲不同,但也十分動人,所以我一開始就不是很接受不了,隻是因為地方偏見作怪,有點故意挑剔。現在回憶起來,當時我所以能很快就變成蒲劇的忠實觀眾,除了佩服他們的做功和劇本之外,唱腔也是個很大的魔力。

使我能消除地方偏見欣賞各種地方戲的啟蒙老師是蒲劇。我很感謝它。

一九五四年我又在太原看了兩場蒲劇,好像又見到了久別的老友,引起了青年時代好多記憶(不在這裏一一敘述);去年冬天和今年初夏,又兩度在太原飽看蒲劇好多天,覺著現在的蒲劇不但挖掘出從前好多的傳統好戲,繼承了傳統的做功唱功,而且接受了好多其他劇種之長,舞台布置和人物裝飾比從前更淨化、美化,做功比從前的色樣更多,音樂唱腔的變動雖然不大,但凡是變動了的地方都與遺產十分調和,很不容易發現有生硬的部分,比起從前來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