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又是一年的陽春六月天,地裏的莊稼一片片油油綠綠的,燕山開發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山下的高速公路據說是河南的工程隊在施工,人來車往好不熱鬧,特別是燕山高速服務區已初見規模。通往各個景點的盤山公路也在市裏、鎮裏的大力支持下,以長蛇陣式向山裏綿遠盤旋,一處處景點交相呼應,一個個美麗的傳說被劉紅演繹成文字,請當地工匠雕刻在燕山特有的青石板上,宛如一顆顆美麗的珍珠鑲嵌在燕山之上,閃閃發光。
第一道景觀便是龍潭行宮。話說上古年間,東海龍王一日奉玉皇之邀去天庭議事,行至燕山上空,無意間向下一望,但見煙波浩渺,青山粉黛,好一處人間仙境。龍王駐足遠眺,見三山之間有一汪清潭,紫氣升騰,波光粼粼,走近方知,此處山下直通大海,正可謂海外仙山,世外桃源。於是命蝦兵蟹將在此修建龍潭行宮,每年春天,龍王便帶著嬌妻美眷到此遊玩,這也便是燕山地區每年春天都會下一場透雨的原因。
第二道景觀是北洞仙泉。話說這一年初春,天降黃風,一場瘟疫蔓延整個燕山地區,一時間,屍橫遍野,百姓叫苦連天,老龍王仙遊至此,親自到燕山查看,遂在燕山北洞開一眼龍泉,將龍宮至寶“水晶石”至於泉眼之中,並令青龍太子幻化成青衣少年到民間遊說,百姓紛紛到北洞痛飲甘泉,果不其然,不久瘟疫全消。
第三道景觀是幽蘭穀。這幽蘭穀可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據說花神生了八個美麗的女兒,她們分別是:梅、蘭、竹、菊、丹、月、荷、芍,各個美麗傾城。一日,花神對八個女兒說:“你們各有各的傾城之美,鎖在深宮著實可惜,這樣,你們都下界去吧,讓世人評說你們的美麗。”八個花仙子告別了花神,來到南天門外,她們撥開雲霧,向下界張望,隻見燕山層巒疊嶂,煙波浩渺,粉黛青山,於是便在一個美麗的清晨,飄飄悠悠來到了燕山,他們站在山頂四處一看,見有一石門小院基於半山之處,於是便推門而入。
這個小院裏居住著一個少年書生,清晨書生推開房門,一股花香撲鼻而至,書生非常高興,於是便俯下身細細觀賞,當他走到蘭花身邊時,發現隻有蘭花個子最小,靜靜地生長在梅花和竹子的腳下,少年心疼地將蘭花從土中捧起,移栽到一隻漂亮的花盆裏,並將花盆放到了窗台上。
少年對蘭花每天澆水施肥,嗬護備至,蘭花也幸福地回報以微笑,並將油綠綠的長辮子梳理得井井有條,耷拉在窗台上,夜晚幽幽清香伴隨著少年做著甜甜的夢。
大比之年,書生臨行前悠悠地對她們說,說自己如若金榜高中,必將她們迎進府中,同享富貴,如若名落孫山,也將盡快回返,從此和她們朝夕相伴,直至餘生。
書生走後,天有些幹旱,生長在地上的花兒還勉強度日,可憐長在花盆裏的蘭花一天天憔悴,長在地上的七姐妹見蘭花在幹渴中已經是白發蒼蒼,隨時都有可能死去。便紛紛勸蘭花撤身還魂,另投名主。蘭花隻是無力地搖了搖頭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梅、竹、菊、丹、月、荷、芍七姐妹紛紛退身還魂,沒有了蹤影。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一隻鳥兒落到蘭花的花盆邊,對她說:“你信守承諾,不忘昔日書生對你的恩德,我很敬佩你,但你這樣等下去會死的。這樣吧,我幫你滾到穀底去,那裏有龍眼清泉滲過來的甘泉水。”蘭花同意了,小鳥兒站在花盆邊上,使勁一蹬,花盆從窗台上掉落地上,順著陡坡向下滾去,花盆撞到山石上碎了,已經幹透了的泥土粉粉碎落下來,最後隻剩下幹枯的蘭花的根和莖,小鳥兒飛過來,輕輕叼起向穀底飛去。
穀底青草翡翠,泥土濕潤,小鳥將蘭花放在一塊岩石旁的土地上,涓涓細流正從岩石的縫隙裏滲出,一滴一滴落在蘭花的腳下……
蘭花得救了,就這樣年複一年的,春夏秋冬、花開花謝,在穀底默默地等著書生回來,這一等就是幾十年。一天,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在下人的陪同下緩緩走來,當他發現穀底的一墩墩生氣盎然的蘭花時,蒼老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原來書生當年高中榜首,後來做了丞相,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如今告老還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這山中小院,然而滿目蒼涼,正當老者心灰意冷的時候,卻聞到了一股清香,從穀底隨風飄來。
老者順著花香來到了穀底,但見當年自己鍾愛的蘭花默默生長在穀底。那神情,那姿態,宛如當年一般無二。
老者坐在岩石上,伸出手輕輕地撫摸著蘭花,輕聲說:“想不到當年一別,你依然這般美麗,你靜靜地生長在穀底,從不張揚,悠悠花香隨風四溢,你乃花中君子,從今以後,你的學名就叫君子蘭吧。”
後來,文人墨客們在感念蘭花的君子之風的同時,又賦予她更多的感情色彩,因為它生長在深深的穀底,又叫她深穀幽蘭,這也便是幽蘭穀的由來。
第四道景觀青龍石。青龍石位於燕山的最高處,傳說上古年間,龍太子小青龍到燕山遊玩,正值燕山地區大旱,小青龍正欲從龍潭返回東海,稟請龍王在燕山地區降甘露,救黎民。不想正在這時,一個少女身著喜袍,被一群人推推搡搡來到龍潭邊上。
原來此女名喚李香兒,父母早逝,為葬父母賣身為奴,不料,老東家見其出落得花容月貌,便心生邪念,欲霸占她做他的小妾,李香兒誓死不從,老東家便想出這個辦法,逼迫李香兒就範,否則便將其作為祭品推下龍潭。
鄉民不知其中含義,見李香兒為求雨救百姓,甘願赴龍潭為祭品,紛紛下跪,感念香兒的恩德。
兩聲炮響,財主差人問李香兒從是不從,李香兒抬頭望著天空,好像看到了爹娘就在天上等她,她又回頭看了看眾鄉親,心想:但願我的離去,真能感動上天,降甘露,救萬民,於是笑著起身,一步步向龍潭走去,就聽“撲通”一聲,李香兒一頭紮進龍潭,青龍一見,忙緊跟下去,因為青龍知道,此龍潭連接東海,李香兒一旦被卷進海口,神仙也難救她。
在波濤洶湧的海口,小青龍抱住了李香兒,他將李香兒抱到龍潭行宮,放到宮中柔軟的龍**。小青龍看著眼前這個睡美人似的柔弱的村姑,想著剛才跳下時視死如歸的樣子,心想:真乃人間奇女子。
不知過了多久,李香兒幽幽醒來,發現身邊躺了個青衣少年,心想:自己嫁給了龍王,想不到龍王這般年輕、英俊。正在這時,小青龍睜開了眼睛,四目相對,宛如胸中有一團無名之火熊熊燃燒,李香兒輕輕眯上了眼睛。
小青龍向李香兒的額頭、鬢角輕輕吻去,要知道,千八百年來,小青龍從未動過春心,龍宮上下,美女如雲,小青龍幾乎都未多看一眼,今天,麵對眼前這個美麗的村姑,小青龍全身熱血沸騰,他在李香兒的臉上灑下無數個香吻,當他的唇觸碰到李香兒的香唇時,忽然內心深處無比的柔軟,整個身心好像被融化了一般,懷中的香兒也好像柔軟的玉脂,和自己一起融化在這龍床之上……
青龍自知自己觸犯了天條,罪不可恕,於是抱起李香兒來到燕山之巔,它要實現李香兒的夢想,為燕山百姓喜降甘露,造福黎民。
那一夜,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第二天,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桃林口的兩山峽穀之間,一條發源於此的大河滾滾東流,它繞過燕山流向平原,蜿蜒曲折百十裏經灤河入海,沿途之中,竟未傷及一人一畜。
清晨,當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小青龍太累了,被抽空了的龍體在陽光下,緩緩變成了一塊青龍石。
李香兒靜靜地睡在這青石板上,人們把李香兒帶回村裏,發現李香兒懷有了身孕,後來,有人說李香兒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孩兒,也有人說,李香兒生了一條青色的小龍……
第五道景觀和第六道景觀分別是燕山長城的起點和終點,這段明長城起點叫重峪口關隘,終點叫桃林口關隘。
話說明朝洪武年間,北方蠻夷部落越發猖獗,他們經常越過燕山到內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百姓叫苦連天,紛紛逃離家鄉,一時間,災民布地。
明武十年春。皇上下旨,命大將軍徐達率部在燕山修築長城以禦外敵。徐達率部屯聚在燕山腳下的小村莊,莊民得知大軍到此是為修築禦敵長城,無不歡喜鼓舞,紛紛獻計獻策,燕山之中,山石布地,但苦於沒有大量可用基石。
一日,徐達忽做一夢,夢中一白衣女子將他帶到一處山地,此山地坡緩路寬,山石**,極易開采加工,徐達見狀,深深拜下,女子曰:“吾乃一狐仙,家住此山南,門前有三根石柱高聳壯觀,皆因一月前,丈夫外出遊曆,一日飲酒微醉,在燕山被蠻人射殺,今日,我赴燕山為夫討債,得知將軍為求修城基石而憂,特引將軍至此……”徐達醒轉,知是有仙人指導,遂叫上軍士,沿夢中路線前行,約走了兩個時辰,果然找到了此山坡,徐達帥軍士再拜,拜罷,徒步越過山脊,在陽坡的半山處,果然有三根石柱高聳壯觀,眾人近前再拜。
這裏便是有名的紅山仙狐洞。後來在修建重峪口長城關隘時,徐達再次向仙姑請教,仙姑思索了一會兒,給徐達畫了一張圖,據說圖上畫的是上界南天門,徐達手捧圖紙細細觀摩,內心激動不已。清晨醒來,翻遍整個睡榻,也未找到圖紙的下落,隻好按著記憶中的樣子修建,建成之時,果然高大、雄偉、氣式輝煌。
每當清晨,晨霧皚皚,煙波浩渺,重峪口宛如天上的南天門一般忽隱忽現,那氣勢,別提多壯觀了。
明武十年秋,燕山長城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接近了尾聲,桃林口關隘分兩處,在對麵高山陡峭之巔,山下峽穀之間有一條浩瀚的大河,河水清澈甘甜,像母親一樣養育著兩岸的人民,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母親河,又名青龍河。
桃林口關隘竣工那天,徐達的心情非常激動,夜晚睡不著覺,獨自一人來到桃林口關隘的一端,徐達站在關隘之上,隔著青龍河向對麵的關隘凝望,見一白影佇立在對麵關隘之上,徐達忙隔空相拜,口稱:“不知仙姑至此,有失遠迎。”
對麵白影回拜,幽幽言道;感念人類的智慧和勇敢,竟在這短短的春秋之間,修築了如此壯觀,蜿蜒百裏的禦敵長城,實乃奇跡。言畢起身,白光隱去,夜空中傳來四句詩:“碧水滔滔去不還,鬆林片片出高山。小舟晚泊鴛鴦渚,畫角秋風虎豹關。”
今天,劉紅來到這按原樣整修了的桃林口關隘之上,望著對麵懸崖峭壁之上刻著的這四句詩詞:
碧水滔滔去不還,
鬆林片片出高山。
小舟晚泊鴛鴦渚,
畫角秋風虎豹關。
心中真的是洶湧澎湃,回望燕山這六大景觀,這六段傳說,悠悠相關,這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望著這滾滾流淌的青龍河水,他們一路高歌,前赴後繼,奮勇向前,隻為了早日到達大海的懷抱。
雖然他們投身到海洋,隻是滄海一粟,但他們依然無怨無悔。這不正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為了今天的中國而付出生命的胸懷嗎?這不正是今天我們共產黨人為了讓我們的國家乃至全世界變得更好,而應有的胸懷嗎?
劉紅的眼前,青龍河水泛起了波光,這波光緩緩遠去,匯入了波光粼粼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