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塹變通途
三跨烏江天險
作為築路人出身的一名記者,我先後參加過襄渝、青藏、大秦、侯月、京九、南昆、內昆等多條鐵路的建設,也曾采訪和見證過多條鐵路建設的全過程,可以說,我的人生已與祖國許多條鐵路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渝懷鐵路是我所見到過的,在千公裏距離內,國內跨越江河最多的幹線鐵路之一。它從重慶襄渝鐵路團結村樞紐引出後,由西向東先後跨越嘉陵江、長江,在涪陵溯烏江而上,穿鬱江、阿蓬江、梅江、錦江等數十條大江大河。
據統計,渝懷鐵路有近400座橋梁,連接起來有76.5公裏長;超過500米的特大橋、特殊結構大橋、站內三線大橋共64座,其中橋墩高度50米以上的橋梁就有32座。
在這眾多的大橋中,涪陵、黃草和下塘口三座橫跨烏江的大橋、特大橋,是其中的重點和亮點。
烏江,從貴州西北部的烏蒙山區發源後,一路上容百河、納千溪,以不可阻擋的氣勢浩浩****奔瀉千裏,在涪陵注入長江。
在沒有見到烏江之前,我早在小學課本上就認識了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突破烏江天險,粉碎敵人的圍剿,取得長征的勝利,最後迎來全國的解放。
烏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條出了名的險江。
可當我站到烏江岸邊,與它近距離接觸的時候,看到它竟是這般的溫順和平靜,不論我如何想象,都無法把它與“凶險”兩字聯係在一起,而感到它還有點溫柔和可愛。
烏江沒有喧嘩,更沒有震耳的濤聲,一河碧波,在深深的峽穀中,打著漩兒,靜靜地流著。
中鐵十三局集團渝懷鐵路指揮部總工程師崔淑斌告訴我,烏江的可怕,就在它貌似溫順的外表。因為它水深,所以看不到像其它江河那樣滾滾的波濤。其實,在它那看似溫順的江麵下,布滿了暗礁和蜂窩狀的溶洞,處處是漩渦、暗流。
烏江凶險的另一麵,是它的V型河穀。兩岸山勢陡峭,地質複雜,水深流急,平均流速每秒達4到5米。特別是到了汛期,水位更是暴漲暴落。它可以在一夜之間,水深由20米,一下子漲到60米以上。
可能在全國的江河中,很難再找到一條像烏江這樣凶險的河流。因它到處都是漩渦和暗流,就連長年在江邊擺渡的艄公,炎熱的夏天,都不敢下江遊泳。
在黃草烏江渡口,我還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說的是一年夏天發大水,一位鴨農趕著一群鴨子過江。擺渡的船老大說每50隻鴨子按一個人付費,為付船費的事,鴨農與船老大吵了起來。鴨農一氣之下,自己乘船,而讓鴨子遊水過江。沒想到500多隻鴨子趕下江後,竟無一隻上岸,全被江水卷進漩渦衝走了……
有天塹,就有勇敢的征服者。
在渝懷鐵路建設中,中鐵十三局集團職工肩負征服烏江天險的偉大使命,擔負涪陵、下塘口和黃草三座烏江大橋的修建任務。
崔淑斌向我介紹說:涪陵烏江大橋長409.35米,黃草雙線烏江大橋長399.9米,下塘口烏江大橋長703.85米,是三座烏江大橋中最長的一座。
涪陵、黃草和下塘口三座烏江大橋,都是混凝土連續剛構懸灌梁,特點是深基、高墩、大跨,結構新,工期緊,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特別是黃草烏江雙線大橋的主跨達到168米,是當時我國同類鐵路橋梁中跨度最大的,被譽為是“中國鐵路第一跨”。
建過大橋的人都知道,橋墩基礎施工,是保證整個大橋工期的關鍵。如果能在枯水期把基礎搶出水麵,就等於把工程勝利的一半,已經緊緊地握在了手中。
2000年底,中鐵十三局集團職工一到烏江江畔,就在指揮長吳煥通、黨工委書記遲軍和總工程師崔淑斌的率領下,立即著手施工準備工作。他們決心在桃花汛期到來之前,先搶出部分水中墩基礎,為整個工程提前完工贏得主動和時間。
一場人與洪水爭時間、比速度的攻堅戰,在烏江上全麵打響。
桀驁不馴的烏江,仿佛要給建設者一些顏色、一個考驗,從2001年到2003年3年中,曾多次暴發曆史上罕見的洪水,給大橋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十三局集團職工精心組織,科學施工,他們打破常規,調動一切力量,組織發起冬季枯水期決戰,終於趕在汛期到來之前,搶出了所有水中墩基礎。
涪陵烏江大橋主墩混凝土灌注,是在江水距圍堰僅差1米的時候完成的。
黃草烏江大橋水中墩,在灌注完最後一鬥混凝土時,洪水已漲過近幾年的最高水位線。職工們站在橋墩上高興地點燃了鞭炮,對烏江滾滾的波濤齊聲歡呼:“我們勝利了!”
在施工中,十三局集團職工采用先進的科技技術,先後闖過了水下深基礎、遠距離混凝土泵送、纜索吊運輸和高墩翻轉模板施工等道道技術難關,勝利建成了72米高的橋墩,為懸灌梁施工打下堅實的基礎,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2002年9月,下塘口大橋率先進入懸灌梁施工。工人們科學施工,頑強拚搏,鬥高溫,戰酷暑,創出5天半澆鑄一段混凝土懸灌梁的好紀錄。全橋於2003年8月26日勝利合龍。
2003年9月4日,涪陵烏江大橋懸灌梁合龍。
2003年11月24日,黃草烏江大橋主跨合龍。
中鐵十三局集團職工藝高人膽大,以他們精湛的架橋技術,在烏江上唱響了一曲新時代的築路壯歌。
阿蓬江畔
就在烏江大橋決戰的同時,中鐵十五局集團也吹響了渝懷鐵路阿蓬江大橋總攻的號角。
阿蓬江,是深藏在我國大西南深山中一條美麗的江。
當我第一次走近它的時候,立刻被它原始而奇麗的風光所傾倒。這裏有絕壁千仞、重巒疊嶂的神龜峽,有遠古濮人神秘的岩棺墓葬,它給我的感覺是:不是小三峽,勝似小三峽。
吸引我來的是阿蓬江美麗誘人的風光,更是渝懷鐵路的重點工程之一——阿蓬江大橋。
阿蓬江大橋全長346.06米,是十五局集團在渝懷線所擔負的工程中的“龍頭老大”。它是一座集深水基礎、薄壁空心高墩、預應力連續懸灌梁為一體的大橋。為修建這座大橋,十五局集團的職工做出了無私的犧牲和奉獻。
阿蓬江大橋地勢險峻。那天,十五局集團渝懷項目副總工程師顏德森帶我參觀他們的工地。我們步行從公路下到阿蓬江邊雖然隻有三公裏,可高差卻達200多米,全是陡坡,非常難走。
我給大橋拍照,沒走多大一會,就氣喘籲籲,大汗淋漓。我想,當時大橋的建設者們,每天上下班都走這條路,而且走了整整3年,那要付出多大的艱辛,需要多麽大的耐力啊!
同行的大橋建設者、十五局集團五公司渝懷項目總工程師周新國向我介紹說,阿蓬江大橋的第一仗十分艱難。
他們是2001年1月到工地的。由於工期緊迫,他們要在夏季洪水到來之前搶出水下基礎,否則,將耽誤一年的工期。
要施工,就得修一條到江邊的施工便道。十五局集團渝懷鐵路指揮長王大賢給他們下死命令:必須在3天內搶通到江邊的施工便道,到時他的指揮車要直接開到江邊的大橋工地上。
如果換個地方,這點工程對他們來說,簡直是舉手之勞,不費吹灰之力。可這裏山高坡陡,又逢陰雨連綿,可謂是雪上加霜、困難重重。
但軍令如山!擔負施工的十五集團五公司職工,在項目經理張翼舉的帶領下,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職工們冒雨施工。許多地方,地勢陡峭,道路泥濘,車輛上不去,他們就用人工肩挑背扛運材料。修路遇到岩石,壓風機一時運不進來,無法打風鑽,職工們就用鋼釺鑿。五公司參建職工就靠這種頑強的拚搏精神,三天之內,硬是在阿蓬江畔陡峭的山崖上,鑿出了三公裏符合標準的施工道路,為大橋的按期開工贏得了時間。
阿蓬江大橋的4號、5號墩,處在19米深的江水中。施工有三大難點:一是水深浮力大,鋼圍堰很難一次安放到位;二是河床底部為斜坡麵,需要水下爆破作業;三是每個深水墩基礎要一次灌注1800立方米混凝土,工程量大。
麵對困難,十五局集團職工表現得是那樣勇敢和頑強。職工們科學組織,精心施工,在同類大橋建設中連續創造出“五個一次成功”的紀錄:
深水爆破一次成功;雙壁鋼圍堰下水一次成功;深水鑽孔樁一次成功;圍堰封底一次成功;連續梁掛籃安裝一次成功。
阿蓬江大橋主跨,於2003年10月18日勝利合龍。
今天,麵對橫臥在阿蓬江波濤之上的大橋雄姿,我心中生出無限感慨,我懷念那些建橋的英雄們,正是他們的努力和付出,使天塹變成了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