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發“河財”
一
每年夏天一到暴雨季節,後河時常發洪水。
洶湧的山洪,常常把上遊的人、馬、牛、豬、羊、家具、樹木、船隻、草垛、房屋木料等物品,衝到下遊來。
後河人,把洪水季節從河裏打撈東西,統稱為是發“河財”。
野鴨湖處在後河的下遊,被人稱為是後河的“蓄水池”和水量“調節器”。天澇雨水稠密的時候,它能起到蓄水作用;天旱少雨的時候,湖中有許多地下天然湧泉,可向外麵排水。
人們都說,這是自古至今,後河之所以從沒有斷流、從沒有幹涸的秘密之一。
野鴨湖是後河天然的蓄水池,還是個大匯水灣。
每年夏天洪水季節,隨著洶湧的山洪,從上遊衝下來的馬、牛、羊、豬、家具、樹木、船隻、草垛、房屋木料等物品,一般都會在野鴨湖暫時停留下來。
人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當後河發洪水,由父子、兄弟、叔侄等親朋好友,自願結合組成的各種打撈隊,帶著繩索、撈鉤、生羊皮充氣筏子等打撈工具,便紛紛出動,到後河裏碰運氣,打撈洪水從上遊衝下來的各種物品——發“河財”。
二
後河年年發洪水,生活在兩岸的人們也年年搞打撈。在後河岸邊長大的男人們,一個個可以說是身經百戰的“浪裏白條”和衝浪高手,再大的洪水,再凶猛的浪濤,都難以阻擋住他們。
到了夏秋洪水多發季節,你瞧吧,那些水性好、熱血賁張、精力旺盛、有勁無處使的年輕後生,駕著一個羊皮筏子或劃著一片小舟,如水中蛟龍、浪尖飛燕,在洶湧的激流和小山般的浪濤間自由穿梭,飄來遊去,尋找著打撈目標。
一些過了盛年、年紀大的長者,也常常耐不住寂寞。他們手持帶有鐵鉤的長竹竿或繩索,站在岸邊,一邊替年輕人瞭望、指揮,一邊“守株待兔”,順手撈點洪水衝下來的木料、家具、小豬、小羊、小狗、雞、鴨等小物品和小動物,發點小財。
後河人愛財,但取之有道,取之有德。特別是在洪水中,撈物和救人兩者的選擇上,人命關天,人們都會毫不猶豫地第一個選擇先救人。
在洪水打撈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有時,人們正在奮力打撈山洪衝下來的一根上好的香樟木、紅鬆木或房屋大梁等值錢的大物件,突然看到上遊衝下來的一隻小船、一個柴草垛或一根浮木上,趴著一位婦女或一個孩子,在浪濤中沉浮,隨時都有被洪水吞沒的危險。人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放棄眼看即將到手的值錢東西,立即不顧一切,全力去搭救那些不幸落水的老人、婦女或孩子。
這是在後河兩岸的人們中,自古流傳下來的一條不成文的鄉約和鐵律。
如果誰在洪水打撈中見財眼開,放棄救人而隻顧自己撈東西發財,一旦讓人看見,傳了出去,那他的名聲和信譽就會一落千丈,將會受到眾人的非議和譴責。他的人脈、財路,在後河這片土地上,也都將走到盡頭。從此,不會有多少人願意與他來往或做朋友。在後河地界,他將名譽掃地,寸步難行,成為孤家寡人。
三
我在後河當兵的日子裏,曾聽人說過,後河北岸的高家墊村,過去有個名叫侯老七的人,是位水中打撈東西的行家裏手。民國三年夏天,後河發大水,侯老七也和眾人相互結伴,一起到河裏搞打撈、發河財。
那天,侯老七的運氣不錯。他駕著小船剛一下水,就看到洶湧的河水,從上遊衝下來一根合抱粗、約三丈多長、能做房屋大梁的上等黃鬆木。對打撈輕車熟路、富有經驗的侯老七,基本上沒費什麽大勁,就用撈鉤把那根黃鬆木鉤住,拖上了岸。他知道,這根黃鬆木在野鴨湖鎮的集市上,一定會買個好價錢。
沒等侯老七喘口氣,他看到洪水從上遊又衝下來一根比剛打撈上岸的黃鬆木更粗、更長、質地更好、更值錢的白鬆木。他立即精神抖數,劃著小船迎著浪頭,向那根白鬆木衝了過去。他用撈鉤緊緊地鉤住並控製好白鬆木。就在他借助水力,將那根白鬆木快拖到岸邊時,突然聽到有人朝他高喊:
“老七,快救人啊!”
侯老七回頭一看,在離他不遠的水麵上,洪水衝下來的一個麥草垛上,爬著一個十多歲的小姑娘,正在洶湧的浪濤中忽上忽下漂流著、沉浮著,隨時都有被洪水吞沒的危險。
侯老七急忙取鉤住白鬆木的鐵撈鉤,可由於鉤子紮進鬆木裏太深,鉤的太緊,一時怎麽也取不下鉤子。再者,他看到離岸邊隻有四五米了,眼看著馬上就要上岸了,又一筆可觀的收入就要到手了。他的想法是,憑自己多年的打撈經驗,先把白鬆木拖上岸,取下撈鉤後,再去救人也來得及。
可後河裏浪大水急,等侯老七把那根白鬆木拖上岸,取下撈鉤,轉身再去救人時,麥草垛和小姑娘,早已消失在後河洪流滾滾的波濤中,不見了蹤影。
侯老七隻顧自己發財撈東西不救人的消息,沒過多久,就像風一樣,傳遍了整個野鴨湖鎮和後河兩岸。
事後,侯老七有說不出的自責、內疚、後悔,羞愧地無地自容。不論他如何向人們解釋強調說,當時他不是不想去救人,而是撈鉤在白鬆木上紮得太深,一時取不下來。但沒有人相信他,人們都用異樣和鄙視的眼光看著他。一些過去的老相識、老朋友,看見他,就仿佛是遇見了瘟神似的,遠遠地躲著他、繞著他走,不再搭理他。他成了不受大家歡迎的人。
侯老七從洪水中撈起的兩根上等的好鬆木,人們說帶有晦氣,蓋房子,做家具,都很不吉利。在野鴨湖鎮的集市上,不論他要多低的價格,始終都沒有人問津。他家有世代祖傳做醪糟、賣醪糟的手藝。過去,每逢野鴨湖鎮趕集,侯老七總是挑著醪糟擔子,到集市上賣醪糟。
他家做的醪糟,糯米、曲子、白糖等食材貨真價實、做工講究、甜度適中,口感好,遠近有名,慕名喝他家醪糟的人絡繹不絕,生意十分紅火。可現在,人們都嫌他為人太自私、心眼“髒”,沒有多少人再去買他家的醪糟了。
從那以後,在後河一帶,侯老七成了另類和孤家寡人,沒有人再願意與他共事和搭理他了。他的醪糟攤子也很少有人問津,生意做不下去了,隻好變賣房產,遠走他鄉,隱姓埋名,另謀生路。
四
後河每發一次洪水,一些人總能從洪水裏撈到馬、牛、驢、豬、羊、家具、木料等。有的人,還常常會“撈”出一位漂亮賢惠的媳婦、兒子或女兒呢。
我們部隊在後河岸邊駐防的時候,緊挨著我們連隊河邊村的木匠張來勝、電工馬明娃和船工吳黑子等人的媳婦,就是他們在後河發山洪時,從洪水裏“撈”上來的。因為丈夫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般這樣的家庭基礎牢固,夫妻恩愛,團結和睦,很少會半路出什麽岔子,更少有“劈腿”現象。
在這方麵,最典型的要數高家墊村的高老三。他的漂亮、賢惠、心靈手巧能幹的媳婦,就是後河發大水時,他從河裏撈上來的。令人更可喜的是,一年夏天,高老三和兒子高擁軍兩個,從洪水裏撈起了一匹騾子。沒想到,這匹騾子的主人,竟是他苦苦尋找多年,一直沒有找到、在自衛還擊作戰中一起出生入死堅守陣地的戰友。從此,給他們家帶來發家致富的好運氣……這些,在後麵的章節中,我都會詳細講給讀者朋友們。
在後河一帶,有個不成文的民間約定:從山洪裏打撈上來的牲畜、家什等物品,一般尋找的期限是三個月,過了三個月,即便失主找上們來,撈到者也可以不給。例如,三個月前,你家的小豬被洪水衝走了,三個月後小豬都長成了大豬,即將出欄上市了,你找上門,來要你的小豬能成嗎?這在道理上和人情禮義上,也都是難以講通的。
每當洪水過後,上遊人沿河尋找自家被洪水衝走的親人、家具、馬、牛、豬、羊家畜家禽等物品,一般都是找到野鴨湖地段為止。能找到的算自己有運氣,找不到的隻好自認倒黴,也就從此放手,不再往前找了。
後河人愛財,但很是仗義。
洪水過後,從後河中打撈上來的馬匹、騾子、牛、驢、羊、豬、木船、家具、木料等,隻要有失主找上門來,有正當理由,說對了被衝走牲畜和物品的特征和記號,後河人一般都會物歸原主。
有許多人家,還因為這,從此成為要好的朋友,結成親戚,相互走動來往……